最近有个想法,想写写我们家幼崽的成长记录尤其是学习方面,因为他是个心理成长相对慢,看起来和别的孩子不太一样的孩子。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有着层出不穷的问题。
也许他的问题不典型,毕竟,按照正态分布的概率来说,正常普通的孩子要占80%以上,其他的特别棒的孩子,和不那么棒的孩子都只各占5%左右,算是个少数群体。
即便同为少数群体,也许大家还是喜欢看,别人家考上北大清华哈佛剑桥的孩子是怎么教育出来的,曾经的哈佛女孩书籍热销,不就是这种心理下的支配行为吗?
但是,那种极少数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真的,不需要家长、老师做什么,自己就能成长的很好。你如果去问家长,怎么把孩子教育的那么好。他们多半会很懵:“真没做什么呀。”不要觉得他们是在装X,那是真的不知道。凡是被逼着在学校大会上做分享的好学生的家长,你会发现,他们的稿子真的是雷同到令人发指,老调重弹到令人腻烦。
我们要仰望天空,也要俯视大地。
天上的那些别人家的孩子,追也追不上了;而低头看看相对比较慢的孩子的发展过程,反而可能对大多数家长是有些意义的。
我们养育孩子,是希望他以后能够独立,能够在社会上立足。
小时候,比身高体重说话走路;上学了,比学习成绩;工作了,比工资;生孩子了,再继续比下一代……
凡此种种,除了生理方面的条件限制,还有能力的体现。
书上说,按照能力发展的高低程度,可把能力分为能力、才能和天才。
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需要的心理条件是能力;
具备能力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叫做才能;
不仅具有才能,而且能力所需要的各种心理条件都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又为人类做出了杰出贡献叫天才。
遗传决定了能力发展可能的范围或限度,
环境则决定了在遗传基础上能力发展的具体程度。
所以呢,结合教科书上的这两段定义,家长应该知道并且深刻体验到一个常识:能力是有高低的,每个人,当然也包括每个孩子的能力都是不一样的。即便他们是同龄人,或者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姐妹也一样。
家长还要认清一个现实,这个不可改变的现实就是:当孩子一生下来,或者更恰当地说,当结合为受精卵的那一刹那,他的先天的能力的天花板就已经被决定了,他是那顶尖的5%还是普通的80%。
而我们能决定的是:如何养育他。因为在后天的养育过程中,决定了他先天的能力值到底能发挥出多少。同样都是80%的那一群,如果养育得当,达到他能力的天花板,那就是80%里面的顶尖人物;而养育失当,可能同样的能力值只能发挥出很低的比例,那可能就是80%里面的垫底人群了。
尽管先天的能力有差异,但是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它的所有课程设计是针对适龄的正常孩子的,什么意思?就是,如果没有什么意外,家长不需要进行干预,这些接受普通教育的孩子,他们是100%都可以学会这些知识的。
但,现实情况却远非如此。
不是比设计的结果要好,而是比预计的要糟。
小学还略微好一些,初中更糟。这里面,就不乏外界不恰当干预的结果。
大家可以观察一下,疫情期间孩子在家学习的情况。
可以肯定地说,大部分孩子的学习效率下降了,学习结果也差了很多,这当然和授课方式有很大的关系。毕竟网课这种形式,只能是单向地教授知识,比起在学校授课,师生双方互动的方式,效果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但这其中,也不乏家长胡乱出手干预的因素。
不知道别人家是怎么样的,我们家那个娃反正是越干预越糟糕。以至于到了最后,我不得不想办法把指手画脚的姥姥姥爷都支出去,让孩子可以安安静静地上课。
姥姥姥爷很愤懑,觉得我太宠溺孩子:“你是没看见,一离了眼,就开始偷偷看手机!”
更不用说,在上课过程中,孩子还有更多的让他们看不惯的地方。比如坐姿不正,身子扭了八百个弯儿;上着上着课,自己就笑起来了,嘴里还念念有词;动不动就起来喝水上厕所,5分钟一次,一节课去个三四次都是少的;上着上着课,突然开始两眼放空,发起呆来……
而作为他的监护人的我,却把自己也关在书房里,看书,学习,录课,对他不管不顾!
我也很无奈:“只要他在学习,你管他是坐的板正还是歪歪,态度是严肃还是轻松。只要主体是在学习,喝个水上个厕所这样的小事就不要管他了,连续上课,没有活动时间,孩子能保证30分钟的专注学习就可以了!”
当然,这是基于我对孩子的了解做出的判断。
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让他学习,让他保持学习的主动性。
我们家娃,这种孩子,是必须要做认为正确的事情,只要他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大致都会去做,基本也能保持80%的完成水准。但如果你说服不了他,那他是打死也不会执行的。
既然这样,我的干预重点就放在,说服他为什么在家还要上课,就可以了,为什么要盯着他上课的过程呢?
青春期的孩子嘛,都觉得自己是大人了,很牛X,如果我还要盯着他上课,全程监督的话,他就会情绪很不好,抵触学习,本来还是有主动学习的意愿的,这下就变成抵制的动力了,我费力不讨好,何必呢?
扯远了,再说回能力这回事。
既然,我们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计,大部分孩子都是有能力完成的,为什么还出现了很多孩子完成不了,或者完成的不尽如人意呢?
这不是能力的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后面再分别谈。
其实,这一篇闲扯下来,就是为了给还没上学,或者已经上学的家长吃颗定心丸——孩子的能力,尽管有差异,但仅用于学习的话,能力都是够的。
相信孩子,也是相信自己。
如果孩子的能力和家长确实有比较大的差距(当然,这个是同期横向对比),在郁闷之前还是要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第一、你是不是美化了自己曾经的学习过程?只是因为现在的结果还不错,就自动粉饰美化了自己也记不牢的小时候学习经历。参照保留女儿小时候作业,在教育外孙女的时候拿出来当大杀器的例子。我一直觉得这个例子简直是太典型了,哈哈。可惜我们小时候也没有影音资料可以留存下来,好不好的,就全凭家长的觉察了。
第二、遗传定律告诉我们,你的孩子还真不一定是按照夫妻最优组合来的,这个概率低到可遇而不可求。如果你非要计较这件事,我觉得孩子才更冤枉呢,毕竟这也不是他来决定的。你们两口子决定把他生下来,人家没有埋怨你,为什么没有把最好的基因传递给他,就很不错了。你咋还能埋怨孩子呢?心存愧疚才是学霸(神)爸妈对学渣孩子应有的态度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