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时间是最公平的。
人生,是一场以时间为筹码的公正交换。
弱者蹉跎岁月,而后碌碌无为;强者物尽其用,终究水到渠成。
①15-45-90法则
一个人只有学会善用时间,才能掌控命运的走向。
人类的专注力天生就存在局限。
通常来说,人高度专注的时间只能维持15分钟,对于那些用时不长,但需要一气呵成的工作,适合用15分钟突击完成。
而人保持专注的极限是45分钟,这也就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学校每节课为45分钟的原因。
当持续工作、学习了45分钟之后,注意力涣散很正常。
可以按15分钟为一个周期,每个周期结束可以稍作休息,45分钟为一个大周期,可以起来走动走动,舒展一下身体。
另外,90分钟是人体亚昼夜节律的周期,也就是人的清醒程度会以90分钟为周期发生变化,学习工作90分钟后可选择休息10-15分钟,让专注力再次集中。
15-45-90法则”,数字只是参考,最重要的是学会专注和休息的周期循环。
适当地休息和调整,才能精力满满重新出发。
除此之外,一天中还存在很多碎片化时间。
可以把碎片化时间管理进一步理解为五分钟时间计划,比如五分钟阅读新闻、五分钟理清思路……
利用好碎片化时间,也能更专注于重要的事情。
②黄金时间法则
提升工作效率的核心,就是创造、利用好自己的“黄金时间”。什么是“黄金时间”?
就是你一天中,状态最好,效率最高的时候。
从生理上讲,人在起床后的两三个小时内,头脑最清醒、精力最充沛、思维最活跃、心情最愉悦,在这一时段工作一小时相当于其他时段工作三个小时。
一天之计在于晨,早晨大脑处于非常有条理的状态,适合做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工作。
黄金时间法则认为,应该利用一天中效率最高的时段去完成一天中最重要的工作,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过了一上午的专注工作,身体和大脑一定会出现有不同程度的疲惫感,再做“专注性工作”就会产生本能的厌倦。
这时候就让自己做一些“非专注性工作”,比如查看邮件、回复信息、同步工作进度、整理文件和数据等。
当然,黄金时间段也因人而异,有部分人觉得早上没办法专注,到了下午才有精力做这些事,需要根据自己特定的“黄金时间”做出调整。
关键不是要讨论哪个时间段更适合工作,而是要找到自己最高效的“黄金时间”,然后充分利用。
③帕金森法则
如果想要高效地完成任务,最好给自己定一个最终期限。
帕金森法则认为,工作在最终期限到来前是很难被完成的。
这一法则实际上是依赖人与生俱来的惰性和对最后期限的潜意识发挥作用。
人们会下意识地根据完成时限的远近把工作分类,完成时限越近,人们对某项工作的关注度越高、投入的精力越大。
迫近最后期限的工作,会促使人们挖掘自身的潜能,调动一切资源保证任务按期完成。
而那些完成时限较远或可以被无限期推迟的工作往往被束之高阁。
因此,为避免拖拉、克服惰性,可以为工作设置尽可能短的完成时限,通过时间的压力保持工作的动力。
对于那些对未来起重要作用的长远目标和规划,则应进行合理分解,细化为在每一阶段可完成的小目标。
同时,还要设定严格的时限,以防止这些重要而不紧急的任务在日常工作中被忽视,避免出现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被动局面。
④韵律法则
有一则视频记录下这样的场景:
茫茫的非洲草原上,猎豹追捕四散的羚羊,自始至终只会盯着一只,哪怕奔跑途中有其他羚羊更近,也会视若无睹。
其实,并非猎豹不懂变通,而是它知道羚羊的奔跑速度并不比自己慢多少。
如果轻易更换目标,只会白白浪费体力。
倒不如稳住节奏,反而更容易成功。
猎豹的智慧,正是“韵律法则”的体现。
培养适合自己的节奏,不轻易放下手头正在做的事情,去干另外一件完全不相干的事。
持续专注,不断深耕,往往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成效。
《深度工作》一书就介绍了一种非常实用的“闭关法”:设立一个封闭的时间段,关掉手机、邮件、微信等,屏蔽一切外界杂音。然后去处理具有挑战性的事项,争取尽快突破。
在这样一段不被打搅的时间里,可以帮助实现更好地思考。
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可以按照实际情况,制定一份合理、容易实践的日程计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