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理瑒
曹操《短歌行》中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都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字眼—归,他们两人的“归”所表达的志向有所异同,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
先说相同之处,曹操与陶渊明之归无论其归何物,而其本质皆为归顺自我内心,这表现了魏晋时期的一种特征,即美的觉醒,人之自知,知人,知物,其中以自知尤为重要,排在首位。自知即知心之所向,而顺心之所向。此非谓人之倦怠,而人之跃近,人之自悦是也。故曹操之归,渊明之归,皆是自我内心所愿之显化,而被表达出来抒发内心之欢愉,所以这便是他们二人最本质的相同之处。
再说不同之处,他们的异是显而易见的。
曹操素有大志,被说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便足以看出这一点,曹操生于东汉末期,彼时政局动荡,汉朝统治摇摇欲坠,而曹操,早已决定做出一番大事,正如诗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所说的那样,他不断地招纳贤才谋士,并凭此打下袁绍,占据北方江山,但他并不满足,他所渴望的更多,他渴望的是什么?是那“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他想要所有人归顺于他,这个“归”表现出了曹操向来的那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霸气,更表现了他的雄心壮志,即一统天下,他想学那秦始皇,“虎视何雄哉”,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他一直以来的愿望,才能让他归心,他的归,是雄壮的。
而陶渊明的归是与曹操完全不同的,陶渊明生活在那个动乱极多的魏晋时期,他也曾有过入世的经历,他想做一个大官,来治理国家,可生不逢时的他也只能当个芝麻大的小官,还要对所谓的大人物卑躬屈膝,他心中愤怒的嘶吼,不为五斗米折腰,他选择了顺从自己的内心,归于田园,归于自然。他住在“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环境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现实生活。这不是做作,而是真正的隐士。大隐隐于市,说的就是他了。他已超凡脱俗,无论外界多么喧嚣,他的心境始终如一。随着时间流逝,他的心境仿若一块愈打磨愈光亮的镜子,熠熠生辉,于是他就越归于自然,越悠闲,越长啸。他便在平和与哲思中过完了后半生的归,于自然为伴,于山水为友,他的归是淡然的
曹操与陶渊明的归,就像两个端点,代表极致的入世与出世,但其都是一条线段上的点。他们的归,都是归于内心,归于自我意愿。正如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认为此处自然可显化为人之内心,故人归于内心才是真正正确的生活。所以,孟德与渊明之归,表现了两条路,英雄之路与自然之路,是两种心智的外在显化,两种风格便是两种人生态度,所以他们的归相同又不同,对立又统一,如一棵大树,在不同分杈开花,于各自人生闪闪发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