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甄别一下,遇到的是真回避还是渣渣,人性在前,依恋类型在后,可自行判断或寻求咨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讲点别的。
我想讲讲我们普遍遇到的在恋爱中的痛苦体验,即焦虑和回避的根源,无论是处在缺爱,还是存在重复性创伤,呈现的无非是在恋爱的过程中,自身难以理解的反复无常和无法自控的焦虑,抑或是在惊恐忧惧中反复横跳的回避。
恋爱不是白雪公主和王子的童话故事,恋爱或者爱情这件事情,是在这个过程中,直面自己的心魔,抛开所有外在条件和现实客观的东西,对于恋爱中的自身本体来讲,爱情普遍是痛苦的,当然先甜后苦,或者先苦后甜,都差不多,当你在恋爱中的体验越是走心,越是深入,在过程中就越是容易触探到对方在精神世界里的暗礁,或是引发自身的一系列不符合逻辑的口是心非的操作。
人是什么呢,人是自身秉性,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社会环境等的综合体,在这些成因当中,其中人们对最初生命的印象,即父母带给自己的感受,作为生命最初的底稿,之后自身的秉性,性格选择,以及在成长中遭遇到的事物,才能勉强刻画出一个人大致的轮廓,单单依照依恋类型去判断一个人,是粗浅和莽撞的。
那在这诸多的成因中,我单独讲讲痛苦,严重一点也可以讲是创伤。
人们对于生命的眷恋超过自身的想象,基于这一点,回到生活中,人是不会被轻易打败的,某件事情只是引发绝望和痛苦的导火索,却不是根源,人们的痛苦来自于一战而败,败而再战,战之再败,如此循环往复,当遇到第一次失败时,起来拍拍灰尘,重振旗鼓是容易的,再败则哭哭闹闹,他人劝解几句,早上起来太阳还是相信的,一败再败,一失再失,则会失去信仰,失去希望,失去所有想要努力拥有的心情,到后来,再谈论太阳与晨光,可能只是玩世不恭的假装不在乎,或者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或者放弃最初的理想,与浑浊的东西同流合污。
老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痛苦和创伤会改变人对外界事物的判断与认知,痛苦不是向神父忏悔或者找咨询师一次两次可以解决的,心魔这种事情会伴随并改变和影响自身以及周围的亲友,创伤也不是小说或者电视剧里,某个主角一顿嘴炮被说服,也不是一场战争可以打服的,也不会像导师们讲的那样,一顿操作或者一件事情就可以改变,否则创伤也不会是创伤。
创伤是什么呢,创伤是一个痛苦的点,只要碰触到边缘,就能心痛到不能自控,只要有个影子,就能闻风丧胆,龟缩不前,而生活中的体验亦是如此,无论是一个简单的认知,还是痛苦,或者某种显性或者隐性的创伤,都不是心理咨询师一顿真善美,一顿生命的真理能够化解的。
在咨询中,常被问到,这样说能不能引起对方的兴趣,那样做会不会让对方回心转意,某种程度上,对于感情的努力值得鼓励和提倡,遇到想要珍惜的人并不容易,但另一个方面来说,无论是怎样的神操作,如果感情的双方已经走入了死胡同,就不是一招一式可以让对方回心转意的。
何况人性在前,性格在后,其人的经历和客观环境再论。
回避和焦虑是一种困境,徒做困兽之斗,困境中的两个人,如果想要互相成就,抱团取暖,就必须两个人都有改善自身,以适应新的伴侣关系,这种意识是必须要有的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来谈谈怎样让两方的困兽适应一段关系。
前面所有的铺垫,只是为了这一点而展开,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耐心,乍见之欢是常有的,在欣喜若狂之下,美化对方,误读对方也是常有的,想要久处不厌,现在这个环境是很困难的,所以爱来爱去,可能只是粗略的喜欢过这个,喜欢过那个。
在我想不起来书名的某本书里讲到,一个心理治疗师在接到咨询者的首次面谈,到咨询者逐渐走出创伤,历时七年,尽管如此,咨询者仍然不能相信治疗师对她的帮助是没有恶意的,没有前置条件的,重建对人的信任,对生活的信念,对感情的期待,是极其艰难的。
回避和焦虑,自身的特质相互吸引,但想要日子长久,首先要认知到,自身的焦虑也好,对方的回避也好,并不是三言两语和一篇篇小作文能够解决问题,缓和关系,调解暂时性的问题是可以的,但也要具备长期的耐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在遇到焦虑或者回避时,如何能够平稳的建立和维持亲密,前面讲的是,认知到创伤的时效性与持续性,并理解到每个人的痛苦都需要耐心,也就是时间。
在这之前,还要辨清人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