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沉下心来复盘一下自己的工作内容了。因为媳妇怀孕,我们即将会有猪宝宝加入到家庭中来,哇哈哈(感谢容我肆意的大笑),所以也给自己放了一个长假,辞去了上一份费心的工作。
说到上一份工作内容,我是因为朋友关系被介绍到一家事业单位的下属互联网公司。在我加入到公司之前,团队人员情况可以说为0,只有一个勉强算是有编程经验的人员,而这个唯一的一个“懂编程”的人的编程经验还是来自大学期间学习的部分。大家都懂的,并不是鄙视大学期间的学习内容。但是即便是这样的一个情况,在这样一家公司里还是非常受宠的,因为专业和不专业的差距不言而喻。我加入了之后第一件事情是全力的快速组建团队,这个是个要交待的背景。
因为有了这个背景,所以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快速的产品落地。前端+后端+ui,再加上我这样一个在互联网行业内混迹了10多年的产品,是我觉得四个必要基础组成。于是到了公司的第一个月的工作就是做招聘和面试,简短截说,最终找到一个4年经验的UI妹纸,3年经验的前端和5年经验的后端。当然,可能您会有疑问,我一个做产品的,面试UI还可以理解,如何面试开发人员呢?简单说技术层面我们有更专业的人员,而其他方面例如沟通是否顺畅,大家的业务经验储备等跟技术没有直接关系的我来负责。
第一阶段的总结:如果你想要在一个新的环境,让自己的产品可以快速高效的落地,那么一支和你配合得利的团队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因为招聘面试的环节我就已经参与进来,所以对于我的组员我有相对充分的了解和准备。
天时地利人和,人员的储备除了技术相关的部分,还有一部分是要分享给大家的就是你未来可能的需求方。我个人有个职业习惯,每到一个新的环境,我都会先想办法弄清楚人员的业务架构以及不同BU的核心业务内容。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如果你以后产品的需求方是需要协调多个不同BU的时候,你可以相对快速准确的找到对应的负责人员,或者即便不是直接负责也会帮忙你找到对应的负责人。我个人没有在小公司工作过,这些年大公司的经验告诉我,产品开发的前置环节中,和多个不同的BU沟通斡旋是TMD最不想干,但是也是最必须要做,也是最费脑子的事情。
人这部分,尽可能的做。尽管难,但是相比较天时和地利,至少你还是有可操作的空间。天时我觉得这大概率的要看你的命。我认识的人中,不乏双清的高才生,有的到现在还一事无成。而同时也认识一些学历一般,但是爬到了很高位置的情况。
“地利”对于我的理解,就是你要有可以判断你自己身处的环境位置的认知能力。为什么我会认为这个能力一定要具备呢,给大家举个例子吧。我曾经在的一家国内10强的公司工作,这家公司并不是典型的互联网公司,但是因为大环境所趋所以要做互联网转型。转型对于大公司来说是一件痛苦的选择。这话如果你没有真实的经历可能不会体会的那么深刻,恰巧我就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为了可以让自己以及自己的团队可以更好的立足,也为了赶上互联网的大趋势(我本人一直在互联网行业内,也是朋友介绍去了这家公司),我带着我的团队向高级别的领导申请,申请承担以公司集团的视角去做的产品战略规划。公司之前的状态是各个BU各做各的,大家之间偶尔会有交集。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举动,一方面我是想现在公司在做转型,转型最难的点其实大家都清楚,就是利益关系。如果我能抢占先机拿到这个机会,就很可能站在利益的高点上。同时还有一方面就是如果拿到这个机会,就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所处的大环境,退一步说即便不成功也可以帮忙我以后的工作做出更好的选择。幸运的是有备而战我拿到了想要的这一部分工作。回过头来思考,我之所以可以有这样的选择恰恰是因为我不仅仅站的高度,更多的是对自己身处的环境位置的认知。
时间关系先写到这里,有时间随时保持更新,欢迎各位加入讨论。
********************************2019年4月28日 更新******************************************
昨儿写了很多。。。。然后没有点提交。。。。悲催了
“在做设计的时候,最大的阻力不是用户相关问题,而是内部的认知、利益点、看待事情方式的不一致。”,突然想到这句话,拿来和大家分享。我相信尤其是长期在大公司的同学们来说更是感触颇深。这里想插一句,特别欢迎有初创公司经验的朋友,加入到讨论和分享的过程中来。因为我本人选择的原因,全部都是在大厂工作的原因,所以个人经验有限。
既然“内部”是最重要的部分,那么我就针对内部做一个经验分享。通用的主要流程会包含如下几个部分:需求收集、需求整理、需求分析、产品开发及最后的需求验收;迭代周期通常现在的敏捷团队会是两周一个版本,整体的节奏还是比较快的。
1需求收集
需求收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管是做产品或者交互都要收集各种需求,来确定产品迭代的方向;所处的公司或者团队不同,收集需求的方式也不近相同;我们收集需求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中最主要的方式还是通过数据收集和用户反馈:
内部高层决策:通常会是老板需求,主要来自于公司高层的战略决策。需求方包括CEO及各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向我前边提到的,我个人有个职业习惯,每到一个新的环境,我都会先想办法弄清楚人员的业务架构以及不同BU的核心业务内容。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如果你以后产品的需求方是需要协调多个不同BU的时候,你可以相对快速准确的找到对应的负责人员,或者即便不是直接负责也会帮忙你找到对应的负责人。
产品数据收集:通过数据埋点以及借助数据分析平台来分析用户行为,得出具体的优化点或者突围点。对于数据收集,它是一种有效及靠谱的方式,适当的借助第三方数据分析平台是个很好的选择,准确又高效;需求阶段可能会有同学疑惑数据怎么获取,或者会存在一种情况就是根本没有冷启动阶段的数据。其实大家可以转换思维,在这个阶段的数据也同样可以是产品目标数据或者其他有意义的数据。
外部用户反馈:不管经历一个怎样复杂的内部决策过程,最终你的产品还是要给外部用户使用。所以其实在每一个阶段你都需要保持对外部用户的及时沟通和反馈。收集的方式也有很多,在线的问卷,电话,线下调研等等。
2需求整理
通过以上方式将需求收集之后,接下来会对这些需求进行筛选确认,过滤掉一些伪需求;我对于需求筛选的维度包含这么五个,包括:业务目标、ROI、重要度、影响用户数及真是与否。需求筛选之后,会将最终的需求放置在需求池中,一般需求池中存放四个版本迭代的需求,这样就不会在产品迭代过程因为需求不确定而手忙脚乱。
业务目标:对于公司来讲业务目标永远是最要的,不管你的过程多华丽多复杂,BUT,业绩!业绩!业绩!重要的事情不用我在强调了。当然要在用户第一的基础之上了;
ROI(投入产出比):实现一个需求要考虑自身能力承受的上限的,要考虑时间、技术、人力及推广成本等等,尽量做到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达到自身产品的目的。
重要度:一方面要考虑公司的业务目标,另外也要考虑用户的需求;至于那个最重要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影响用户数:这个维度对于有很大用户量的产品来讲,是很重要的一点,尽量避免影响的用户的范围扩大。
真实与否: 有时候我们通过用户反馈或者其他得到的需求不一定都是真实的,还是需要二次的评估。
3需求分析
需求评估结束之后,就进入到了需求设计阶段;在这个阶段通常是由产品经理出具对应的方案展示给大家。受众的群体需要尽可能涵盖相关业务的负责人,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你可以最少的次数下来决定需求是否通过。当然了,涉及到的部门以及人越多,你需要平衡和斡旋的能力就会越高。
要完成产品方案的设计,最终产出高保真原型图及需求文档。
参与的角色中,产品经理输出产品流程图或者简单的页面结构图;
如果需要交互设计师:交互要根据产品提供的流程图或者简单的页面结构图,梳理出产品的信息架构以及根据需要产出具体的交互动效;
如果需要UI设计师:UI根据交互原型输出最终的视觉稿,也就是用户最终看到的界面;待设计稿评估完成之后,设计师根据要求将界面切图标注
4产品开发
今天先更新到这里。。。。给自己挖个坑以后慢慢填
5需求验收
今天先更新到这里。。。。给自己挖个坑以后慢慢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