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呆坐在书桌前,盯着那本布满指印,纸角有些微翘的书。
浅砂色的底面上六个黑色的宋体大字异常刺眼,像一束激光直击女孩心底。已经好久没有一本书能给予她这样的心灵震撼了。
钢笔横躺在纸面上,笔帽晾在一旁许久。她不知道第几次拿起笔,终于决定先把题目写上——月光下的穆斯林。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开始。她抬头看表,已经不知不觉过了半小时了,她还在胡思乱想。也许并不是胡思乱想,只是脑袋里一下子充斥了太多情绪感受难以理清罢了。
眼前的白纸,白的越发刺眼。
女孩忽地一下站起来,转身去客厅接了一杯白水,接得有些满了,于是双手捧着玻璃杯,像捧着一件心爱的物品,小心翼翼地防止水溅出来,慢慢走回房间。打开窗户通风,窗外一片漆黑,天上隐约闪烁着几颗星星。也许其中一颗星星上生长着小王子的玫瑰花,女孩这样想。深吸一口气,重新拧亮了台灯。
仿佛是进行了某种宗教仪式的开场。
她最终还是抓起了钢笔,脑袋微斜,背部微沉,写下了一行行文字:
我们这些孩子啊,愈是强迫,便愈是反抗,以至于我们打小就对老师极力推荐的名著抵触颇深。
然而这本书是初三意外读到的,最先吸引我的是目录,玉与月相互交织而成。这是很多外国小说惯用的写作手法,一开始用两种不同的情景交织,或是同一人物的不同时期,或是不同人物同一时期的不同生活,然而最终都会被串在一起。《世界上的另一个你》《巴别塔之犬》《美好古董衣店》都是这样的方式。
霍达的语言并没有多么生动华丽。她写民族,比不上姜戎笔下酣畅淋漓的《狼图腾》;她写社会,写不出鲁迅的一针见血;她写人物,敌不过曹雪芹《红楼梦》对每个出场人物鲜明个性的精心塑造;她写爱情,不如《安娜,卡列尼娜》的热情浓烈。即使这样,它却依旧带给我不同于其他作品的震撼。,令我久久不能平静。
这是一部恰到好处的悲剧。
玉和月都是美好的东西,看着它们一步步走向毁灭。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把美好的东西打碎给人看,这就是悲剧。无论是琢玉大师梁亦清的陨灭,还是花季少女韩新月的凋亡,都让你仿佛处身其中,为之心痛为之惋惜。
小说以奇珍斋的升沉起伏为主线,写了三代人的故事。
梁亦清,一生为玉而活,最终因玉而亡。在他身上,有着对玉的痴迷,有着对自己民族的敬仰。
韩子奇,梁亦清的徒弟,继承了师傅的琢玉技艺,重振了玉器作坊奇珍斋。他对玉器的热爱,使得他与师傅大女儿梁君璧的结合显得理所当然。然而,他们之间是没有爱情的。动乱年间,韩子奇与君璧的妹妹一起被迫去了英国,相处间,两颗漂泊的心越贴越近,然后坠入爱河,并且有了爱情的结晶——新月。对玉的热爱与不舍,他最终放弃了爱情,放弃了同冰月远赴英国共度一生,而是留在北京,守着他不爱的妻子,守着他心爱的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