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一个人最大的魅力,不是让内心被环境吞噬,而是超出环境,以内心的光亮去照亮生活的路。
天宝元年,李白被征召入京,受到皇帝重视,担任翰林供奉,一时春风得意,自以为可以实现自己的济世宏愿。但不久就被皇帝下令驱逐出朝了。这首诗是天宝三年李白离开长安,在朋友为他送行的离宴上写下的,共三首。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洛阳,途经扬州,遇到刚离任苏州刺史的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苏轼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代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熙宁九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苏轼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一、行路难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面对突如其来的“赐金放还” 茫然不知所措,42年的干谒之路,此去经年,不知是否能有再回来的机会。前路漫漫,看不到路在何方。“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人生的前路,处处受阻,无法横渡与翻越。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可大唐的政治之门没有向他敞开,一身才华,无处施展。“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一身傲气换来的是权贵的排挤和迫害。“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饱经世事沧桑,内心蕴含辛酸,发出悲愤的呐喊,人生的风雨痛楚全在这仰天长叹之中。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王叔文改革的失败是刘禹锡二十三年厄运的开始,他因此被贬夔州、朗州等地,也就是首句中的“巴山楚水”。辗转于巴山楚水这一片凄凉被二十三年,人生有多少个二十三年?人生最好的年纪,他却一直在被贬的路上。徒有才华却被抛弃三十二年是何等的悲怆?
苏轼坎坷一生,怀才不遇,多次被贬,兄弟情深,仕途失意,理想与现实一直冲突。恰逢中秋,纵酒释怀,苏轼写下了这首中秋望月怀人之作。抱有"我欲乘风归去"的理想,却"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二、难路行
杨绛先生曾说过:“时光煮雨,岁月缝花,这烟火人间,事事遗憾,事事也值得!”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句写出了李白在困境中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纵然绝望走投无路,依然葆有人生的豁达和乐观。面对前路漫漫,再次扬起风帆直击沧海。给世人指明精神突围之路,与现实和解,接受事与愿违,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句写出了刘禹锡坚定的意志和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沉船一侧,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起航,千帆竞发。大江两岸,枯死的树木毫无生机,然而前方成千上万的树木竞相争春,生机盎然。理智和清醒的角度来看待自然规律,认为“人事有代谢”,失败、挫折,都不会阻止历史前进的脚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出了他将不能与弟弟团聚的苦闷转化为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的乐观旷达。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那旷达的心境让人心生敬佩。人生虽有缺憾,很多事情是意料之外亦或是情理之中,学会接纳,依然可以怀有美好的愿望。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行路难》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 《水调歌头》
虽然学习的路很难,会有很多的困难挫折。这里的每一句都叮咚作响,敲击着我们的心灵,激励我们把每次逆境当作一场修行,在人生的风雨中,一边磨砺,一边成长。路再难,也要行,总有一天我们会等到属于我们自己的机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