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喝茶有种感受,走入循环系统,来来回回都是类似的口感和描述词,毫无新意,貌似进入了瓶颈期。
今天,跟同事们共品几款某品牌家的私房茶。几乎不喝茶的新手说,在咏春佛手里面闻到了竹香。另一同事描述一款清新的茶品说,像是春风灌到了眼睛里。
惊叹她们敏锐的感知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想起像一张白纸一样单纯的孩子,因为内心和思想的空的,所以才会轻易辨别出空以外事物的颜色、形状、香气、滋味等等。简单着,才敏感着。

习茶多年,思想行为被各种体系塞满,同时也被框住,前后左右都有内容,想找出新生事物的不同需要拨云见日,颇费周折。
终于深刻理解了那三重境界: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千帆过尽,最终还是需要回归一个“空”字。

午后申时,跳脱出来,用不为喝茶而喝茶的心态品鉴一款正岩大红袍。
整个过程,有种穿越至唐代与李白邂逅的畅快淋漓。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从初识的面面相觑,虎视眈眈,汤水里面都是个性和棱角(前四道),到相谈甚欢后的柔软以对(后八道),再到告辞离去,留下余韵袅袅凉风动,任喝茶人细细回味(9—10道)。
今天我喝到的这款,是难得一遇的高品质岩茶,从中对“岩骨花香”有了更为清晰明了的理解。
一分钱,一分货。好茶贵,自有贵的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