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

作者: 陆凯 | 来源:发表于2019-01-14 14:25 被阅读4次

    1873年,梁启超出生于广东新会的耕读之家。5岁可诵读《四书》、《五经》,9岁能缀千言,被誉为神童。10岁跟父亲入城,借宿在秀才李兆镜家里,李家正厅对面是一杏林,杏花含苞待放。梁启超喜之折而赏玩。不料,正碰上父亲与李秀才前来,情急之下,藏于袖中。父亲见之不愠,便口出一联以醒之。“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梁启超脱口对出“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聪慧顽皮的梁启超。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可谓春日才俊,前程似锦。

    1895年,康有为与梁一同到京参加会试,在等待发榜的日子里,传来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与辽东,赔偿2亿白银的消息。康有为激奋写就1.8万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并号召来自18省的会考举人,联名上奏。史称“公车上书”。公车上书虽未得到清政府响应,但其救国革新的标志性作用,却产生了深远影响。康有为和梁启超,也因为组织这次上书活动,而声名远播。

    1897年,德国占领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请求变法。次年1月,光绪皇帝下令康有为面陈变法主张。6月,光绪帝在勤政殿任命康有为为总理衙门章京,筹备变法事宜。同年,梁启超在湖南组建时务学堂,任总教习,大力宣传变法思想。同时,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介绍到中国。他的许多教育主张成为日后教育变革的启蒙。具体包括:开民智、培养新民、倡导新学、提倡女子教育、扩大教育内容。并提出了许多具体措施,比如废除科举制,实行义务教育,反对缠足,实行一夫一妻制等。1898年7月3日,梁启超被光绪帝召见,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和译书局事务。几位满怀救国激情的君子,和一位被垂帘听政的皇帝,在许多变法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仓促地拉开了变法的大幕,结局可想而知。经过103天,大幕就落下了。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百日维新”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14年,以日本名吉田晋继续思想启蒙的战斗,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引起极大反响。

    1912年11月,去国14载的梁启超终于正大光明地从日本回来了。1915年,袁世凯为了换取日本支持以圆自己的皇帝梦,准备接受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梁启超立刻在《京报》、《国民报》、《亚细亚报》等报刊,发表了“中日最近交涉评议”,“中日时局与鄙人之言论”,“中国地位之动摇与外交当局之责任”等8篇文章,对袁政府发出严厉警告,同时尖锐指出,日本此举是企图灭亡中国。1915年底,袁世凯加紧称帝步伐。梁启超毅然从原支持他转向倒袁。同他的学生蔡锷策划武力反袁,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利用他的影响力,推动护国战争发展壮大。内外交困,风雨飘摇的袁世凯,于1916年6月6日,因病去世。这位中华民国大总统,死前仓惶称帝改元的闹剧,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争议。

    袁世凯亡故后,段祺瑞成了北洋军系统事实上的盟主。被段作为过渡人物抬出来的总统黎元洪,不甘心成为傀儡,与段祺瑞掌握的总理府形成两虎相斗之势。1917年5月21日,黎元洪免去段总理一职,求救于时任督军团会议盟主张勋,以助其稳定政局。张勋领兵进京,乘机要求黎解散国会,并于7月1日,扶植溥仪再度登基。此举令黎段两人意外,出身军伍的段立即组成“讨逆军”。梁启超为段起草了反复辟通电,并手书一联,悬挂于第8师军旗上:上将军段祺瑞,讨叛国逆张勋。7月12日,讨逆军攻入皇城,溥仪再度宣布退位。段祺瑞重掌大权,梁启超被邀入阁担当要职,出任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但此时的中国,派系林立,权力之争复杂多变,共和的大旗只是徒具虚名。替代袁世凯的段祺瑞,虽然一复辟帝制一讨逆帝制,但对共和政体的认知,却如出一辙。1917年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11月,段祺瑞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到欧洲游学。

    从护康到反康,从拥袁到倒袁,从拥护革命派到反对革命派,梁启超被诟病的善变,恰是他胸怀大义、追求真理的表现。对此,梁启超说:“我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爱国。我的一贯主张是什么呢?就是救国。我一生的政治活动,其出发点与归宿点,都是要贯彻我爱国救国的思想与主张,没有什么个人打算。”

    1929年,梁启超因病去世。他的一生正如他留给清华园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样,对所作的一切都全然投入,活得真情而率直,坦荡而无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梁启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owd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