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的泥
作者:高丙乾
说起 “泥”这种土与水的混合物,在雨后的小城或乡间都随处可见。其足迹往往不招人喜欢,尤其是当其水分饱和再经过路人踩踏搅拌便会遭人讨厌。前些天在这禹州神垕镇参观孔家窑时看到对“泥”别样的形容就另当别论了。其“莫道世上黄金贵,不如孔家一把泥”足以颠覆对泥的印象;当然这也不单指泥本身,如人说:“黄金有价钧无价”,其说的便是“泥”的升华品“钧瓷”。
颜克分享美文一行人来到神垕,在“孔家窑”参观了琳琅满目的展品,其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钧瓷自然应接不暇。在展品底座上大都会有对应的介绍,还有那醒目的明码标价。虽然没有黄金万两却也着实很贵,从千元到万元也算平常。一番品味后都想去生产车间参观,看看着些优雅的泥的制作工序。想必老板吝啬,怕将商业机密学了去;还未到门口就被工作人员拦阻,说是有规定:“谢绝参观”。我们不好多说,只好到别处去了。
颜克分享美文随后跟随向导去了“大宋官窑”,在熟人的引领下参观了展览室,还有那难得一见的藏宝阁;据说这里的钧瓷都价值连城,各种色彩斑斓造型别致的钧瓷制品摆放在展柜中。据介绍,钧瓷制作要经过在附近山上就地取材,将泥料瓷土筛选制坯,经纯手工技艺拉坯、艺术修坯、强化素烧、一色上釉入窑、釉烧后窑变出窑万彩,在火焰的洗礼下开片而幻化涅磐,呈现出眼前绝妙奇绝的钧瓷制品。听其绘声绘色的介绍,而我只更迫不及待想去看看那古老技艺的传承“拉坯”。
颜克分享美文经过几道工序参观,终于能一睹这优雅的拉坯工艺了!在拉坯老师傅的工作台前大家围作一团,老师傅的年龄不大,只是技艺精湛老道,看他先将成型的圆柱泥坯甩到托盘中心,再转动转轮校正同心度。用泥料卡在托盘与转轮四周以固定,启动电机低速逆时针旋转,双手表面湿水润滑,再经过两次双手托压泥坯和匀以塑形。左手于中心下压,右手顺势上拉,勾去多余泥料。调高电机转速,双手湿水,左手于内右手于外,一次将瓶底、鼓肚、缩颈、瓶口顺势一气呵成。所做器形同规同矩,很难想象是在轻松熟练中精确地用双手所勾勒出来……
看此靠着手力、眼力和深厚美学功底魔术般的塑造技艺,不由得想起儿时玩泥巴的情景。夏季雨后乡村的小路上,拖拉机的车辙夹杂着大大小小的脚印,混合在一片狼藉的土水搅拌物中。放学的伙伴们三五成群,拎上鞋子光着脚,用脚尖点在别人走过的脚印上,左拐右转,像寻食的兔子一样时停时跳,时而也会优雅地甩甩脚上的泥。走到村口,一涌而上跑到红砖窑的坯子坑里去挖泥玩,坑上的地表土黏性低,坑底积水土太湿。要攀岩到没有植被覆盖的半坡上,坡很陡,我就曾攀爬而滚落到坑底,也着实危险。在坡上拨开被水冲下粘性低的地表土,用木棍撬出里面的黄胶泥。这种泥虽没有掏井挖出来的更深层的土粘性大,但大大小小的砖窑坑到处都是,选些好的泥土还是很容易的。撬出的土拍成大团传递到坡上,几人平分后,托举在肩膀上,择一处平整的铺路石板,就各自揣和起来。最喜欢的游戏是炸响炮,用泥巴做一个或圆、或方,又如碗、像盆的开口容器,把底捏的薄薄的;再朝里面吹口气,咧着身子,歪着头,伸长了胳膊,优雅地将口朝地上一甩。便把它倒扣在地上,“砰”的一声,像放炮一样,一个大窟窿就能赢他人一块和裂口一样多的泥巴。也有挑战的,输输赢赢也玩得不亦乐乎。响炮的原理无非是空气压缩膨胀的结果,至于其玩法的由来料想也和陶瓷也有关系,或许就是在制作盆盆罐罐时不小心掉落而有的重大发现吧,其中因由恐怕要追溯千年了吧。经过一番比赛揣和,泥料稍干便于塑形时可以做工艺品,捏泥人、罐子、汽车还有飞机。等晾干了,再用小刀细细雕刻一番,偷偷架在自家的煤火上做烧烤,红彤彤的烧上半天。等烧好了,其中多半都会炸裂残废了,健全的珍品不多,怕大人发现糟蹋煤火,偷偷藏在煤灰里、墙缝上……长大后玩泥少了,淡忘了藏宝处,再想起寻找早已不知去向。
颜克分享美文如今相隔了二十几余年,风雨中那条熟悉的泥泞小路已修过数次,脚印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浅,路面更是一次比一次平。最大的修缮也就算今年扶贫所修的水泥路了,同样是所谓的泥,却也有天壤之别,宽阔平整而又干净。连一个脚印也没有,自然不需要优雅的动作来甩掉脚上的泥了。清澈的自来水冲淡了挖井掏泥的记忆,红砖窑厂被环保的压缩砖取代,砖坯坑淹没在粮田碧水中,沼气宣告用烧煤的时代已经结束。替代黄泥的是橡皮泥,超轻粘土泥之类的玩具泥。这种泥是玩不了炸响炮,更不能再火上加热做烧烤。可多彩、易塑,做些卡通人物或者动植物更像工艺品生动而形象。很受孩子们喜爱,大人也更愿意让孩子玩这些优雅的泥,至少不会太脏更少了挖泥的危险……
说了这半天童年往事,也仅仅是站在拉坯工作间看师傅的技术高超,产生共鸣,脑海中瞬间的回放,言语上扯得有些远了。
颜克分享美文从拉坯工作间出来,我们又参观了瓷窑和其他工序,亲眼目睹由泥到陶瓷的质变,从有价到无价的升华;唯一可惜的是没有看到开窑的壮观景象。我对瓷器只是爱好但无所执着,在或直或曲的线条中;只觉得“窑工绝技”的精湛与“万物天成”的感慨,却也没有“摄我诗魂”的升华。我不懂瓷,但我知道要做成一把比黄金还贵的泥,岂是表面的流光溢彩所能映射的。随着钧瓷文化的发展,使得工艺科技和艺术创作不断提高;那千年的技艺传承,探索与革新又岂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在准备返回时,我在路边的摊铺上低价买了两个小窑生产的钧瓷小瓶。回到家置于客厅隔断的架子上,看着那或曲或直的线条,也别是一番优雅吧!
颜克分享美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