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三、刘邦的能屈能伸与项羽的沽名钓誉

三、刘邦的能屈能伸与项羽的沽名钓誉

作者: 靳熙羽 | 来源:发表于2022-03-20 09:38 被阅读0次

    《鸿门宴》中,两人力最悬殊太大且刘邦只带着-百多人来到项羽四十万的军营中就如樊哙所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一样,那么“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呢?历来众说风云,有人说他是“妇人之仁”,苏轼认为这是他的“君人之度”而我则认为是项羽的虚荣心在起作用.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项羽不想杀刘邦。因为项羽是一个尊义之人是一个有底线的人。他和刘邦的对决要么靠战争,要么一对一单挑。把刘邦请来吃饭喝酒,趁其不意滥下毒手杀死刘邦?这是下三滥的做法!这种情况下的胜利,才符合项羽的道义准则。否则顷刻之间刘邦等人的头颅就会飞灰烟灭。但是这样的做法我并不赞同,因为在政治上为了引起胜利,应该是不择手段的,而项羽为了自己的名誉这样做,虽然会得名心,但是也间接导致了自己失败。

    《鸿门宴》里项羽一次被项伯说服-“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一次又被樊哙说服“此亡秦之续耳,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都是出于“义”,其实项家人就是有义之人,在我看来,这个“义”字实则就是所谓的“面子”听了别人的好听话满足了自己的沽名钓誉的虚荣心而已。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他认为刘邦太不把自己放在眼里竟然不自量力,一个平民百姓他有什么资格来与我争王,我乃是出身贵族的西楚霸王高大威猛,力拔山河,气势如虹,于是下令给我打,又加上范增扇风点火更是急切的很。但是项伯私见张良与刘邦结为儿女亲家,回来转告项羽说:“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进,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项羽一听,虚荣心得到了满足,再加上,第二天刘邦亲自前来赔罪,项羽更觉得自己高高在上,在宴会上据座位的尊卑来看,项羽把自己摆在了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东向而座),在听到刘邦一番慷慨悔词。与其说他的心软了,不如说他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既然别人都视我为尊,自己也自尊自大,何不摆出一副君子之大度与风范呢?于是乎,他对范增的“数目”视而不见,对项伯的以身翼蔽沛公暗中默许,对樊哙的毫气佩服,得知刘邦脱逃,居然泰然处之还“受璧,置于坐上”,毛泽东的诗句:“宜将乘勇追究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用来形容项羽沽名钧誉的个性确实很贴切。

    而刘邦是谁?刘邦就是个出身低贱的老流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刘邦应该是史上第一个平民皇帝,他出身低微,成为英雄、成就功业对他来说只是镜中花、水中月,他想不想?想。他能不能?他以为他不能。所以这种人在面临一些事情上就会变得毫无底线,不择手段。在处理事情时他就不用顾虑那么多的面子问题,也没有什么虚荣心作怪,只要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可以六亲不认,虽贪财好色,但是为了达成目标,他变得很能克制自己。“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为了做成大事刘邦常能忍受相当的痛苦,做出惊人之举。楚汉荥阳对峙时,项羽欲烹刘邦之父以迫其退兵,刘邦竟说:我们已约为兄弟,我父亲即你父亲,如果要烹你父亲,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惊怒,要挟计划因之破产。所以,从一开始收拢人心,主动与项羽结交,赴鸿门宴之前把大权交给萧何表现得大仁大义最后把身边的一帮的稀里哗啦的,都是为了做给别人看的,为身边的兄弟誓死保护自己而做的,他内心十分清楚的知道自己无论如何都不可以死,赴鸿门宴不可以死.谁死都行就自己不可以死,身边的这些随从都只是他通往皇帝宝座的垫脚石罢了,没有什么比他做皇帝重要。“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刘邦能屈能伸、胸有大志;项羽沽名钓誉、刚愎自用《鸿门宴》中刘邦是“先破秦人咸阳”,是“有大功”之人,但却主动对项伯“兄事之”,且“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在项羽面前也谦辞卑礼,唯恐有所不至,在宴会上屈居下座,他安之若素,出而未辞也觉得于礼不合,这些都可看出他能屈能伸的性格,所谓能忍大辱者必有大作为,项羽则自我膨胀,沽名钓誉,用刘邦的话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最终致使范增忧病而死,使他的“庶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不幸而言中。

    所以在政治上我们要注重自己名誉,但是在有机会一击必杀对手时,要用取任何手段。因为历史都是由胜利者出书写的,失败者是没有任何发声的权利。这也是因为项羽太骄傲自大了,这也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不要骄傲自大,要小心谨慎,把每一点都做得最好,这样敌人才会被自己战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刘邦的能屈能伸与项羽的沽名钓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oyod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