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来说:
就像我们已经学习了用需要来转化他人的评判那样,我们也可以培养对自我评判的觉察,并随即将注意力放在这些评判背后隐藏的需要上。
作者称之为:
在非暴力沟通中,所谓“哀悼”(mourning)是充分连结未被满足的需要以及因为自认为做得不够完美而引发的感受。
哀悼,让我们不再以指责或怨恨自己的方式陷入后悔,而是帮助我们从中学习。我们会看见自己的行为如何与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产生冲突,并且接纳在这个过程中浮现的感受。
看到冲突,接受自己的感受,然后呢?
当我们将注意力放在需要上,自然就能激发出充满创造力的可能性来满足需要。
相反,如果以道德评判来谴责自己,我们不仅难以看到这些可能性,而且容易陷入自我惩罚的状态。
这是一种真正的正能量思考。
接着:
哀悼过后,我们可以尝试“自我宽恕”这一过程。想一想自己为何要采取那个行动,问自己:“我当时那样做,是要满足什么需要呢?”我相信,人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需要所做的尝试,不论它是否能够实现目的,也不论我们事后感到庆幸还是遗憾。
这是在追问了,到底我想要满足什么需要?
“人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需要所做的尝试” —— 这是科学的态度了,科学就是不断假设、不断尝试、不断迭代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