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父母的语言》
✍️ 作者: [美]达娜·萨斯金德
作者简介:
芝加哥大学妇科及儿科教授
小儿人工耳蜗项目负责人。芝加哥大学医学院“3000万词汇倡议”机构的创始人和主任。
[玫瑰]作者和一系列的科学家一起努力,发现不同的家庭当中,对于孩子在三岁以前所听到的词汇的差距量达到3000万字之多。
他们最大的教养方面的差距不在于态度,不在于物质条件,而在于父母和孩子所说的词汇量,有3000万字的差距之多。
[玫瑰]这本书的最后一章里边还提到说,每一个国家都很重视我们国家的资源,比如说我们有森林资源、石油资源、煤炭资源、电能、水能,我们都很重视。
但实际上,我们有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是被大家忽略的,而这种资源是不要钱的,就是父母的语言。
[玫瑰]我们讲最核心的这一组数字:“13到36个月的孩子平均每小时听到的语句,脑力劳动者家庭是487句话每小时,工人阶级的家庭301句话每小时,接受福利救济的家庭是178句话每小时。”
[玫瑰]3岁孩子累计听到的单词量:脑力劳动者家庭的孩子是4500万个单词,接受福利救济家庭的只有1300万个单词,相差了整整3200万单词。
3岁孩子掌握的词汇量,脑力劳动者家庭的孩子是1116个单词,接受福利救济家庭的孩子是525个单词,相差了591个单词。
[玫瑰]儿童的语言当中平均95%的词汇和父母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你就知道,你看到你的孩子怎么样说话,你就能够反思到你是怎么样说话。
[玫瑰]孩子长到9个月以后,孩子跟孩子之间就已经不一样。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这个孩子的读写水平将决定着他今后上什么样的大学。小学三年级以后,这个差距就已经变得越来越大了。
[玫瑰]妈妈跟孩子之间的互动,将决定着孩子体内分泌的激素。
有一个面无表情的实验,当妈妈面无表情对待孩子时,孩子都会吓得哭起来。不知道妈妈到底怎么了?
这样会伤害到孩子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行为能力、自我及情感控制能力。
[玫瑰]要知道在我们的家庭当中,有多少妈妈天天在拿自己的孩子做这样的实验。
有多少妈妈经常会跟孩子翻脸,不光是面无表情,有时候还会大喊大叫。因为孩子在婴儿期的时候,妈妈的焦虑程度是很重的,妈妈会觉得负担很重,有时候会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
但你知道当你不断地把这种压力传递给婴儿的时候,婴儿的学习能力就开始大幅地下降了。
[玫瑰]所以人的大脑在婴儿时期,快速大爆炸建立很多连接以后,那些经常不用的连接就会被断掉,就不要了,慢慢地就不会再长了。
所以我们在上了年纪之后,学语言会非常困难。
[玫瑰]第一个原则:你跟孩子讲话的时候,要始终共情关注他。
比如:很多父母会抱怨说,给你念绘本,你怎么不听呢?我们希望孩子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这个绘本上,怎么念他就怎么听,这不叫共情关注。
你会发现,当你给孩子念绘本的时候,孩子突然伸手去摸旁边的那个床单了。这时候你应该跟着他走说,“你看到床单了,这个叫床单,你要摸一下吗?来,我们摸一下来听绘本,这叫共情关注。
[玫瑰]第二个原则:充分交流,要多说。首先是你要跟他讲述我们在发生些什么事。
给孩子进行平行谈话,也就是说你在做什么事就跟他讲什么事。因为孩子能够把实际生活中的东西跟你的陈述联系在一起,这个叫作充分交流。
[玫瑰]第三个原则:轮流谈话。如果你要制止一个孩子做一件事,最好的方法是用因果关系说。
比如:这个炉子很烫。你想想看,如果摸这个炉子会怎么样?会烫到手,知道吗?而不是简单的一句:你不能碰!
所以用因果关系来解释我们为什么生活中存在很多禁忌,有很多东西不能碰,其实是孩子很好地成长。
[玫瑰]当你能够鼓励他去了解坚持探索,不放弃这样的过程性目标的时候,这个孩子就能够逐渐地养成一个成长性思维的心态,这个会影响到孩子终身的幸福。
[玫瑰]沟通的本质不在于论对错,而是在当下的那个片刻,谁被卡住?谁遇到问题?谁需要被帮助?谁要为此负责任?
如何做到不越界呢?在他人遭遇困扰时,关怀而不干涉,分享而不教导。
[玫瑰]我们很少审视自己的信念,活在自认为“对”的世界里。我们秉持的这些信念或价值观到底从何而来,是父母告诉我们的,是社会告诉我们的,还是由我们自己经验而来?
我们要相信孩子,要给他一个空间,给他一个自我修复、自我成长的空间。
[玫瑰]溺爱不是爱,无条件养育不是放任和溺爱孩子。不去操控孩子的行为,不是说就得委屈和牺牲为人父母的需求。
于是在最亲密的关系里,当对方无法满足我们的期待时,就会激起我们最深的恐惧,关系越亲密,我们投射的感受越深。
倩儿老师的感悟️
孩子的成长差距在3岁前就形成了。可想而知,我们父母语言的威力是多么的强大。
我们在谈话互动时,要引导孩子养成成长型思维。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他的能力来自刻意的练习,经过无数次挫折,不断打拼才得到。
所以,我们如果肯定孩子的时候,肯定的是它的过程。比如“你昨天书法练得特别勤奋,所以你今天有了很大的进步。”……
当我们能够鼓励他坚持探索,刻意练习,去达到每一个目标时,这样的过程能够帮助孩子逐渐养成一个成长型思维的心态。这个思维模式会影响孩子终身的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