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1979中越战争随感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1979中越战争随感

作者: 真橡树 | 来源:发表于2017-08-16 21:29 被阅读74次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1979中越战争随感

原创

偶然,在一个纪念性网站上,看到致以一位阵亡于中越战争的,非常年轻的军官的最近一个问候——是一位女子深情款款,如诉家常。

近40年了,她的柔情,她的思念,她的泪水以及她至今的梦境,都让我,一个旁观者感到揪心和伤感。字里行间,那些为悲伤眼泪浸润发黄的生离死别,诠释的,确实是真真的人性。无疑,这,就是中国的人文财富。

纪念网站上有他的照片,眉宇清秀,英姿飒爽。语气上分析,她,应该是他当时的爱人。如今,她已为人妻,为人母了。昨天,连带着硝烟、死亡和痛处的爱情,似乎依然停驻她随意、恬淡的日子里。哦,那位军官,复姓:欧阳。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1979中越战争随感

曾经年轻的人们,或者定格在年轻,或者,慢慢老去,人世伤感莫过于此。

中越战争,其实不该被人遗忘。

可以放下若干的政治、价值观点去看这段历史。如是,那么,我们必须知道,这场战争中国军队比列很高的牺牲者,是年轻的连排班主官们。在网络上很容易看到他们曾经的战友、伙伴发他们当年的照片,如此的稚气未消,如此的神采飞扬。

由于文革,1979年中国大学尚未承担起中国年轻的精英的培养的责任。自1976年文革终止后,当时中国军队的年轻军官,无意中,成为那个时代几乎唯一的精英集体。长期的文革极左的消极影响,在当时,不仅是军队专利,更是当时几乎所有人的专利。在中国相对封闭,尚无知识人群的时代,年轻的军官们不会比其他行业的人更保守,更自私。

他们是那个时代最可爱的人,而不是只因为他们参与一场战争,而在于他们在那个封闭的时代,虽然备受极左思潮袭扰,但是内心多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家国情怀”。是家,然后才是国。

相比十年后,乃至现在的军人,精神上,他们是高贵的。

在撰写《1979中越战争》系列的时候,很多当年参战的老兵大哥联系我,不吝褒扬也坦言批评。崇尚人性和自由,能够正视和感伤过去,他们几乎整体给我一种如山情怀的老大哥形象。他们几乎都非常厌恶战争,他们珍惜和平,家人和友情,他们的人生注定了在悲壮的故事里涅槃出一种全新的价值观。

老成,含蓄,隐忍,坚强,感伤,自信以及大多能够保持人性的独立。信吗?我信!至少,他们是擅长盲从的中国人里,罕见的能够保持人性独立的群体。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1979中越战争随感

他们曾经都如此年轻,如此意气风发。似乎当时军装不是这个样子,小翻领可能是他别出心裁的大作。由此可见当时年轻军官们神采。

当年,他们都很年轻。如今和他们当年一般年轻的孩子,可能凭借权势的老子当了跋扈的二代,也可能泡在网吧里成为虾米。有点出息的,居然在万众欢呼声里,捏手捏脚,油头粉面正当着“央视”力捧的小鲜肉。于是,今天,彰显出昨天的他们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曾经稚嫩的自我。

他们大多从文革里走来,但是因为军队于其他职业的相对封闭,当时的军营更像是象牙塔,明净而又简单。他们过年会熙熙攘攘起哄一起杀猪,大碗吃肉,大碗喝酒,比起他们同龄的官们安插在军队的后代,那些人躲在军区至师团一级的机关里学习着世故,猥琐,也学习着官场弱肉强食的勾心斗角。

在连排班的年轻的军官团体,大多靠自己摸爬滚打摔练出来。他们和更为孩子气的士兵们一起,组成了那个时代,整个中国几乎唯一可以依靠的后来成为社会栋梁的群体。直到后来,中国大学林立,再后来,则挥舞道德小旗帜领跑的学者、专家们跳梁出现,层出不穷。

他们之间的幸存者步入社会,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那个年代,他们成为了时代文化的主流之一,开放、活跃、个性,以及向往。他们全然不同于后来的军人。他们经历了血腥的战争,他们能够理性去认识什么是战争,什么是尊严,什么是自我。

一位曾经的坦克兵副连长在战争中一次遭遇袭击的瞬间,他想到的是他手下几个兄弟的生命。他指挥他们离开战车,脱离战场。然后他被送上军事法庭。血与火渲染着的战场如此残酷使他至今难以忘怀。他倔强说:再回到当时,他还是想到兄弟们的性命而不是所谓豪情壮志。

突遇袭击、战斗,那些痛哭流涕的个别官们的子弟,那些无畏互相照料却不幸阵亡的兄弟,那些泥泞里倒下甚至无名无姓的民工,那些在爆炸高温里尸骨无存的小老乡。如今,那些悲壮、惨烈本应该作为慎战的教训,被无知的跋扈的二代、网吧的虾米,以及为央视吹捧的油头粉面的“男娘们”,熬成一锅稀里糊涂的“爱国馊稀饭”——对于这样的馊味,可能很多人习惯。

这是一种以愚昧去祭奠昨天的今天的悲凉。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1979中越战争随感

稚嫩的脸庞上那份沉重,承载了后来官们和民间的遗忘与淡漠。

中越战争的残酷和血腥,没有经历战争的人们根本无法理解。另外一位曾经年轻的军官用“想大耳刮子抽丫的”来表达着当下愤青动辄踏平台湾,席卷越南类似的愚蠢的、所谓的“爱国”。一位连长则对“不惜一切代价”的首长专用的豪言壮语,嗤之以鼻。他们有很多自己的观点,可能,他们是当下中国最不会被一统思想的群体——然而,他们大多年近或者年过花甲。

百万大裁军后,他们或者得以升级,或者进入社会——然而,他们很快就在1990年后面对了举国“下岗潮”。他们结婚生子,他们或者功成名就或者凄苦奋争,各不相同。但是,他们真的和后来的军人不一样。那些曾经的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家国情怀至今使得他们刻骨铭心,他们的故事,充满人文的精神,充满自我的个性,这是他们现在依然是社会特立独行的一个社会群体的纽带,这也使我们必须再度正视:

原来,那个时代的军人,真的不是逢年过节走秀的军人,更真的不是后来的军人。他们身上洋溢着人性的骄傲,洋溢着对亲人和朋友的亲爱与敬爱。并且,他们正不断把这些弥足珍贵的精神,传播在这个不敢恭维的“本届群众”里。

他们不曾老去,但是,他们正在慢慢凋零。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1979中越战争随感

随笔,向能够看到本文章的参战老兵致以一个自由笔者的祝福。

文字肤浅之处,敬请原谅。引用图片不到之处,恳请原谅。

1979年的中越战争暨衍生文化,对于爱国,爱自由,无疑是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但愿这厚重的文化财富,不会变成被湮灭的文化遗产。


与橡树一起回味历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兵不死,只是凋零---1979中越战争随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pew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