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他为人正直嫉恶如仇,有“救时宰相”的美誉。
1398年,于谦出生于浙江杭州一个世代为官的书香家庭。父亲于彦昭希望儿子将来为人谦逊有礼,为他取名谦,字廷益,号节庵。
01、自幼聪明伶俐,对诗机敏
于谦从小喜爱读书,志向远⼤。他把文天祥的画像挂在书桌前,发奋苦读,立志要做一个像文天祥一样的人。
他幼时聪慧过人,文思敏捷。八岁那年,于谦进了杭州一家私塾读书。老师看他子长得气宇轩昂的,想考考他。
老师指着在柱子边玩耍的小孩说:“手攀屋柱团团转。”于谦学着老师,指着楼梯边小同学,脱口而出:“脚踏楼梯步步高。”
老师吃了一惊,加快语速说:“三跳跳落地。”于谦答得更快:“一飞飞上天。”老师很喜欢他。
15岁时, 于谦参加杭州府试,遇到时任杭州知府的虞谦。他叫所有考生报上姓名,唯独于谦缄默不言。
虞谦问其原因,于谦答曰:“同大人讳,故不敢报。”
虞谦看出了这位少年的顾虑,于是笑道:“何无忌,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尔亦无忌。”他巧用三个历史名人名字,告诉于谦不必忌讳。
于谦听了,从容答道:“张相如,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虽然张相如,蔺相如,司马相如,名字都叫相如,可实际上,比起您可差远了!……
02、为官清廉,刚正不阿
1426年,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谋反,于谦随明宣宗朱瞻基亲征。
他在皇帝面前从容淡定、每次上奏声音洪亮,观点鲜明,对历史典故信手拈来,明宣宗朱瞻基非常欣赏于谦,常以国事倚重他。
参与朝政的于谦理政有方,为官清廉,从不以权谋私。因此,受到朝野上下一片赞扬。
03、酷爱读书,抒发情怀
无论多忙,他始终保持着每天读书的好习惯。在他的家中,没有奇珍异宝、没有黄金万两,最值钱的就是他丰富的藏书。
他特别认同南宋学者朱熹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当时不少人将读书当作敲门砖,只将心思用在如何升官发财上,不再对书感兴趣了。
于谦面对这种官场恶习,题下《观书》一作抒发胸臆,批评读书现状。告诉人们为什么要读书。
观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全诗通俗易懂,其大致的意思是,书好像是我多年的朋友,无论是清晨,还是傍晚,又或者是忧愁和快乐,它总是陪伴着我。
博览群书之后,胸襟视野会变得更加开阔。心无杂念,思想的世界也变得澄明开朗。
因为读书才能给人输送源源不断的思想的活力,就好比活水源头,也好比春天温暖的东风每年都会催开鲜花,催绿柳条。
读书的妙处也不是人人都能感受得到的。那些纨绔子骑着装饰华美的马,到处去寻芳游玩,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
他们就不会相信住在简陋书房的我,也能享受到最芬芳的春天。
于谦认为读书做学问,不应该只是为了做官。真正做学问的人,要把读书当成乐趣,从书本中学会很多的东西,也可以明白更多的道理。
04,于谦领导北京保卫战
读书不仅赋予了于谦学识,更培养了他高尚的气节。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自以为是的明英宗和太监王振,带着大明二十万精锐之师,亲自征讨瓦剌军。
明英宗和太监王振毫无作战经验,明军在土木堡这个地方被伏击,全军覆没,王振被杀死,明英宗自己也被俘虏。
大获全胜的瓦剌军首领也先,亲率大军,直奔京城而来。而此时,留守京城的军士,皆为老弱病残,毫无战斗力,
一部分留守大臣主张国都当南迁。危难之际,众人推举兵部侍郎于谦来支撑危如累卵的局势。
于谦,临危不惧,他义正词严地否定南迁,下令凡主张迁都的斩!
然后,和太后及诸臣商议,迎来明英宗之弟朱祁钰当皇上,稳定军心。
他组织京师保卫战,召集周边军队,迅由通州入京。将士兵分九路,各守一门。
出城迎敌后,下令关闭城门,各路将士务必决死一战,临阵脱逃者斩。
作为文臣的他亲自镇守最重要的,也是最易攻难守的德胜门?
将士们见主帅身先士卒,军心大振,斗志倍增,个个奋勇杀敌。将瓦剌军打得大败而归。
05,名臣被冤杀
逃回的也先把明英宗放回。眼看明代宗朱祁钰病入膏肓,石亨、徐有贞等人发动“夺门之变”,将朱祁镇迎回皇宫。
重新当上皇帝的朱祁镇,一上位,就听信奸侫小人的谗言,开始了“大清算”。
朱祁镇怀恨在他被俘期间,于谦和众大臣拥立了新的皇上;因“谋逆”罪将于谦冤杀。
明宪宗成化年间,于谦的儿子于冕上疏为父亲申冤。皇上即刻给于谦平。
虽然于谦最后被冤杀了,他为官清廉,救民族于危难中的丰功伟绩,载入史册,流芳千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