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向的追寻
世间财富如倒金字塔堆积,因而我们的追寻路径是向上的。
然而一切又有例外。2500多年前,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与摩耶夫人之子乔达摩悉达多29岁(一说19岁)时,竟然毅然离开妻儿,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
据说悉达多太子先到王舍城郊外学习禅定,后又在尼连禅河畔的树林中独修苦行,每天只吃一餐,后来七天进一餐,穿树皮,睡牛粪。
如此6年后,身体消瘦,形同枯木,却仍无所得,只好放弃苦行,入尼连禅河洗净了身体,接受了一个牧女供养的乳糜,恢复了健康。
之后他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城外的荜钵罗树(即菩提树)下,沉思默想。经过七天七夜,终于恍然大悟,觉悟成佛,世称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出生于金字塔顶,多少人在攀越,他望着脚下却萌生退意。人人拾级而上,他选择一降到底。人们称他为佛,意为觉悟之人。
这一上一下的双向追寻中,财富到底扮演着什么角色?
二、终点不是终点
大多数人的生活就像是西西弗斯的苦役,不过西西弗斯每天面对着同一块巨石,而我们是在经历不断升级的“老鼠赛跑”:匮乏——焦虑——释放是不断重复的周期。
在这一元复始的奔忙之中,我们得到了财富,可是生命的体象仍然如此相似。
如果我们的追寻有一个终点,终点难道只是豪华版的复制?
终点与起点竟然毫无二致,要么是终点错了,要么是方向错了。
于是有人跳出循环,走一条不同的路。这路通向解放,但选择原本都是一叶障目:不管你选择哪一条路,都只能看见那条路的风景,而不管哪路风景都绝非只有平阳而没有险峻。
三、低消耗生活的尝试
八年前的某一天,我突然被席卷全网的“一百块钱过一周”挑战活动打动,开始尝试断舍离的生活。实践期一个月,总花费1000元出头。
这低消耗、低排放的一个月里,对财富与消费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在结束后的复盘中写下这样一段文字:
1.我们需要的并不多。
2.目前大多数的服务和商品只是在帮助我们圆满自己脑中的幻像而与生活本身无关。
3.简朴的生活使人平和。
4.储蓄是为了平衡生命中每一时段的生活。
5.主动地降低欲望与被动降低生活标准的感受是不同的。
6.有许多窍门可以用来提升MONEY的利用率。
7.尽量使每一分钱的价值发挥到最大,这个过程使人获得一种庄重感。
8.拥有的财富与个体的欲望之间的反比值越高,安全感越强。
9. 幸福是一种能力。
我以为,要认清一件事物,不可缺少的角度,是站到它的对面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