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是从“无”到“有”,死亡是从“有”到“无”。很多人是这样想的,所以恐惧死亡。叔本华认为这是错误的观点。
存在就真的值得留恋吗
“人们除了希冀灵魂不朽以外,总会连带着希望有一‘更加美好的世界’;这就表明了现时的世界并不那么美好。”
我们害怕死亡,害怕那非存在,是因为我们眷恋那短暂的一生吗?有的人或许会认为短暂的一生是可爱的,但那却是没有意义的,没有价值的。虽然有过欢笑,但是生命的内核还是悲剧。我们总是希望幸福,因为现在的生存并不幸福,或者说没有达到极致的幸福。然而我们的认知有个致命的问题——没有痛苦,烦恼,沮丧,失望,一个人也就无法体会幸福。要知道高兴是什么滋味,得先懂得伤心的眼泪。
非存在不可怕
“在我不曾存在之前,同样是一段绵绵无尽的时间;那种状态不是已经相当适应,一切不都是都挺好的嘛”。
死了之后怎么办?大部分人总是追问死后的状态,而极少思考生前的状态。在诞生以前,我们真的不存在吗?那死亡之后这身体和意识也会不存在?但那又有什么可怕的。我们不是已经经历过不存在了嘛。即使没有了记忆,我们不是最后还是从不存在过渡到了存在吗?为何不能相信“我”还会从不存在变成存在的个体?
为何生命会死亡
“大自然漫不经心地把她的孩子们抛向各种各样威胁这些孩子生命的危险中而不多加保护,那她这样做只能是因为她知道孩子们跌落下来的时候,会落入自己的怀里,重获安全”。
大自然构造了许许多多的生物体,但无一例外能逃过死亡。地上的爬虫一不小心就会被人或者其他动物踩死。海里的小鱼面临众多天敌,丧生来得太过轻易。大自然对这些每时每刻在发生的毁灭无动于衷。众生之母真的是冷酷无情吗?难道不是因为大自然知道每个生物体是不会消亡的吗?所以她袖手旁观。她的孩子们永远不会消失,死亡只不过是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怀抱,换一种形式存在。
那为何大自然不给一个个体长久不坏的肉身,以一种形式一直存在呢?她创造生物的目的是什么?是生殖能力。个体的生殖能力并不能一直维持,总会逐渐减弱,而随着生殖能力减弱的就是治愈能力。当生殖能力消失了,个体也就再也没有了治愈能力,不可避免走向了死亡。因为在大自然的眼里,没有了生殖能力的个体已经没有价值了。
个体的生殖能力持续时间也许大自然也无法左右,也许大自然只是觉得个体的不断出生死亡,才更有益于种属的维持。周而复始是普遍的形式。
死亡意味着毁灭吗?
“你无法理解在你的身体毁灭以后,你自身存在是否还有可能,但难道那种身死以后的存在,会比你现时的存在以及你如何达到这一存在更加难以理解吗?你为什么怀疑那敞开着的,让你通往现时的秘密通道,会在将来不是同样敞开着呢”?
从形而下的角度来看,人的生命是在性活动之后精子和卵子结合而来的。但归根结底,是我们的生存意欲才让生命诞生。对极致感官快乐的渴望,冲动,刺激,才有了一个个生命。某种程度上来说,一切都是“唯心”的,也不无道理。
试想一下,死后世界还存在吗?当然是存在的。这个世界是“我”的意识的映像,依靠的就是“我”的意识。如果说意识随着死亡一起消失,那意识消失就意味着世界也消失吗?显然不是。世界依然存在,“我”依然存在。至于以何种方式存在,那是大自然的安排。
叔本华说意欲才是生命的本质,本质是不会毁灭的,是永远存在的。无论是今天的人还是明天的人,生存意欲是不变的。人类是不会消失的,苍蝇也不会消失。而你又如何得知一年前看到的苍蝇与今天看到的苍蝇不是同一只?你认识的这个人与你死去的朋友不是同一个人呢?
没错,即使“我”再以肉身的形式存在,“我”已经没有了前世的记忆,没有了之前的意识。新的意识随着生命的开始而开始,“我”是一个新的个体。但是我的生存意欲还在,没有变。意欲不会随着死亡而消失,意欲透过意识又重新让“我”感受到了存在,“意欲重又是自由的了”。
没有了从前的意识,“我”是不知道自己是重新活过来了,但是为何要执着于前世的记忆呢?何不让一切重新开始?因为新的意识,“我”才能成为新的“我”。新的个体就是新的生命力。在周而复始的循环里有了无限新生,才有了无限可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