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着屏幕给自己的学生网上授课,是平生第一次。因为看不见,摸不着,所以总觉得空。
而语文,总是那样琐碎,又那样繁杂,还那样庞大。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再走一步。
1.由看湖城云课堂到学生群里讲课是一次飞跃。
开始,是要求学生定时看网课,记好笔记。毕竟笔记,是考量是否认真听课的依据。易错字词、背景资料、内容梳理、主题归纳、写法特点、语言赏析等都是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笔记来分析,只有一小部分同学能抓到重点,比较细致、全面地记录。但几天后就意识到一个严重问题,学生连课文都没看,听课有啥意义?笔记有何价值?检查有何实效?
微信群发挥了作用,我布置任务,给出框架,让学生分组在群里讲课。一方面,学生需要找到原文,需要梳理笔记,需要查阅资料,还需要组织语言。这样的学习方式,挖掘了学生内在潜力,也规避了课堂上的胆怯。而且在相互的学习中,能查漏补缺。就讲课中出现的问题,我再提醒纠正补充。
2.名著阅读从纯做摘抄到群里讲书,见证了学生成长。
上学时,每天读一章名著,做好书稿(按要求来),课堂三分钟讲书。假期,只是让他们做好摘抄,并未有讲书的念想。从作业来看,只有一半同学能按要求做到认真读,用心写。忽然意识到,这样静态的学习,缺失了点什么。索性在群里一呼吁,没成想,真有几个主动报名的。从此,几个讲书小达人开始了讲名著之旅。从效果来看,能抓住重点概括情节,能表达流畅思路清晰,选点赏析也越来越有味了,讲起来很有带入感,后来竟能揣摩人物心境读出人物特定语气了。我每天就学生讲书提出合理建议,再有同学献花,几个达人实现质的飞跃。我想,这样的梳理和讲书,不仅仅在于清楚书的情节内容,更在于一种难得的坚持。
3.从单纯阅读到专题探究,是好学生的提升机会。
同学们读完《骆驼祥子》,从提问和做题来看,只是基本掌握了情节、人物和主题,我要给好学生一个提升机会,又开始了第二次的整合阅读。
布置如下:相信以下同学有能力整合一下《骆驼祥子》中的相关主题,并有自己的思考。挑战自己,一定能收获奇迹。你会忽然发现:原来,我这么有潜力![玫瑰][玫瑰][玫瑰]
一组:整合景物描写。先把文中的景物描写找出来(找几处就可),做好摘抄,并赏析。建议结合景物描写作用的几个点来进行。
二组:整合一下祥子买车买车的三起三落,先找到相关的段落,再整合,可以自己概括,也可以抄文中语句,尽量写完整。擅长弄图的同学,可以以图的形式呈现。
三组:整合一下跟祥子命运有关的几个女人。先找到有关她们的章节和片段,勾画,再摘抄赏析。如对女人的外貌、动作等描写,归纳出其性格和命运,及对祥子的影响。
四组:整合一下除了祥子之外的“车夫”生活及命运,探究小说主题。
其他同学思考:造成祥子悲剧命运的原因,可以列条,可以写文章。
这样的整合,对他们来讲,确实难度不小。结果是,等了几天,能做下来的,没有几人。可喜的是,真心做的,还算不错。有一个同学还用了思维导图梳理了祥子的命运,清晰明朗。对景物描写的梳理及赏析,让学生能深刻的理解景物对表现人物的突出作用,并能站在整本书的角度,思考作者用景的用意。整合祥子身边的女人的学生,知晓了她们对祥子命运的推动作用。我相信,每一次尝试,都会拯救一批人。
4.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到真实实践,是对语文情怀的熏陶。
每天关注新闻,了解疫情及全国上下共克时艰的“付出者”。推荐好的电影,好的文章,好的名著,好的资料。呼吁学生积极参与做家务,炒菜,做饭,听歌,练字,朗诵,写文字……为写作提供真实的素材,珍惜和亲人在一起的时光,感受家庭亲情。搜集疫情期间感人事例及反面事例,注意细节呈现,并表明观点。毕竟,疫情期间,是最好的生活体验机会,而这样的体验,是难能可贵的。当学生真正懂得了“大语文”的内涵,学好语文的路就渐渐通了。
如清明时,呼吁同学们可以用各种方式表达你的哀悼之情。抄首小诗,做张手抄报,写几句话,画一幅画,唱一首歌,录个视频,积累些事例,讲个逆行者的故事……任选其一,发到微信群里,大家共享。
微信群里,讲小人物的故事,成了学生的主题,正面的、反面的都有。抄诗、练字、包饺子、扫地、跳绳、炒菜、给家人捶背、浇花、侍弄宠物······一个个小视频,让我看到了他们的责任心和爱心。有了这些,学语文就有了底气。
再如,语文趣味小活动,你不知道的诗人名号,视频课(张永军老师团队),优秀学生习作(筱筠公众号),同步共学(杨葛莉老师的课例)等一系列的资料,也会成为与学生共享的好资源。播撒种子,静待发芽。
5.从学生观看网课到自己直播,是群体的落地。
自从学校呼吁用钉钉,就开始了直播之旅。好处是,学生情况能及时掌握。谁没听课,听了多长时间,都有反馈。但参与率并不太高,即使学生在,也很难保证他在你看不见的那一方认真听课。互动,就必须成为常态。即使慢,也有成效。事实来看,直播时,老师滔滔不绝地讲,不顾学生的听,是最大的错误。
视频会议是另一种渠道,能随时关注听状况课,亦能随时同步交流,比直播更接地气。虽然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成长,但这样的方式,老师能根据学情,做出针对性很强的判断和调整,让想学之人有了飞翔的机会。
网课,很煎熬,也很挑战性。
继续摸索,在路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