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写给在校生的产品之路避坑指南(上) | 一个想成为产品经理的大学生的不成功故事(文末附建议)》讲到了找产品工作的事情。大四的实习经历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工作经验有多么重要,在学校学了再多的理论也不代表你有多强的工作能力,真正能让你打开眼界、学到有价值的东西的还是工作经验,这也是用人单位很看重的一点。于是尽管我对手中的OFFER并不满意,但还是入职工作了。
当时我手中有两份OFFER,一份偏B端,为企业提供餐饮小程序服务,另一份是C端,做教育类工具+内容+社交产品。那时我还是挺纠结的,相比之下,第二家公司的产品更有趣一些,但该公司的产品尚处在设计阶段,没有真实的用户,而且该产品仅起到一个信息聚合的作用,公司没有教育产品背景,没有自己的内容资源,调动用户生产内容的愿景很好,但是听起来难以实现,前景并不明朗。而第一家公司的产品有稳定的客户和一定的用户基础,B端产品又是我此前从未接触过的,再加上公司附近的房租比第二家便宜,于是就这么选了第一家公司。
时至今日,我也无法评判当初所做的选择是对是错,因为我没有入职第二家公司,对该公司后来发展情况也并不了解。事实上,因为工作经验的不足,外加自己不太喜欢社交,我对其他公司产品助理岗位的工作情况也缺乏了解。
写这篇文章,我只想从我的经验出发,写写我在小公司工作的体验和感受,让各位没有工作经验的读者对可能遇到的工作环境有一个了解,结合实际情况再次评估自己要不要选择产品经理这条路,避免踩到一些不必要的坑。
TO B 公司最大的问题
上文有提到,我选择第一家的一个原因是该公司有一定的用户基础。作为曾经的用户运营,我清楚用户对于产品设计的重要作用,而深入了解用户对于产品经理的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正是我选择该公司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入职后,我才意识到,我想多了。在一家B端公司,你所面对的需求绝大部分来自于客户,如果还有一小部分,那来自于老板。用户是谁?有什么反馈与建议?不清楚,我们与用户仅有的关联来自于甲方沟通群里店员的反馈。
对于领导要求完成的需求你不看好?对于领导提出的修改你不赞同?呵呵,你只有接受的权力。没有检验的机会,没有判断正误的机会,如果不能说服领导你就只能照着领导的意思做。谁让他比你有经验呢?虽然从做用户体验产品的角度来看,你可能比他见得多。
至于产品经理的另一个主要工作,市场分析,这个也不太需要,抱住甲方爸爸的大腿就行了。与其拼对市场的洞察力,倒不如拼手里有多少客户资源。
所以我的大致工作流程就是:看领导决定要做什么需求——看看竞品是怎么做的——列出核心的功能点——照着竞品并结合自己的过往经验完成原型图设计。
至于做完之后会怎样,当然是就这么完了,反正一没数据二没反馈,你也不知道你的用户用得怎样。没得验证机会,你也不清楚你的真实水平如何。
做的多是无用功
要是能把一个功能顺顺利利从规划到原型设计到视觉设计到开发做完,那已经是十分难得的幸运了。这么说吧,半年来,我目前所做过的所有大的功能模块,就没有一个走到开发的步骤的。很讽刺吧?绝大多数功能都终止于原型设计。最终付诸实现的,都是一些在已有功能基础上的小改进。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别相信面试官给你画的饼有多美味,也别怪他们,因为他们又何尝不是画饼充饥者,参与着一个个设想的构建,相信着设想终将实现,最后被现实所屈服。没办法,小公司的技术资源有限,完不成太多复杂的开发,最后时间大多花在了优先级更高的甲方需求上。
可最后最无辜的,还是如我一样的普通员工,在整理简历的时候,回想着工作期间已经实现的需求,发现仅仅局限于在上一版本基础上的小修小补,也没有任何数据能表明这样的改进对产品带来多大的帮助,甚至连我自己都不认为这样的改版能为产品体验带来提升。翻看那些未曾上线的大功能模块的原型图,要把他们放在作品集里吗?姑且不谈把这些内容公开是否合理,我觉得这些东西甚至还不如我之前做的个人作品,因为后者更自由,能体现出我对产品的想法,也能按照我喜欢的方式去完成设计。反正都是没有上线的。
好像工作也不曾带给我什么帮助,我做着和没找到产品工作前同样的事情。
揭密:为什么有些产品界面很丑
9102年已过,移动互联网已到达成熟期,我们见证了移动APP的UI(界面设计)日趋精美,细节体验给人惊喜,但却还是偶尔能看到某些网站或APP还保留着上个时代的痕迹,丑陋的设计让人分分钟体验穿越时空,难用的交互让人时时刻刻想骂娘。曾经我也很不理解这种现象,直到我在小公司做了产品助理。
不是做不出好看的设计,是真的没人重视、没有足够的精力。实现功能已经很难了,又哪有精力去在乎那些细节呢?
而且,不是所有人都有严格的审美标准,都会对设计细节那么较真。在直男程序员眼中,按钮居中靠左还是靠右,横线粗点细点要还是不要没有任何区别。即便有精细的设计图和标注,告诉他们每一个元素该放在哪里,他们最终做出来的还是会千差万别。
而后台功能因为不面对实际的用户,也不会有UI设计师去完成设计图,最终都是由程序员结合简单的原型图做出符合他们技术框架的开发,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他们所做的只是用最少的时间实现功能,至于什么样的交互更好用从来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
第一次见到技术做出20年前风格的界面时,我真的挺震惊的。但是后来,还是佛系一点吧,彼此都少点事情做,何乐而不为呢?
只是,我曾经是一名挑剔的用户,现在看到自己经手的产品是这样的效果,落差挺大的。
我们的宗旨是零花费
大学期间对未来的工作总是抱有美好的幻想,免费三餐!免费零食!租房补贴!高配电脑!年终奖!打车报销!带薪年假!我甚至以为这是一种普遍的福利。后来才发现,我想得太美了。上文提到的福利待遇我的公司竟然一条都不满足,甚至——公事外出打车报销是不可能报销的,自己坐地铁自己花钱呗;搬家钱是能省就要省的,花你们下班时间搬呗;付费软件什么的是不可能存在的,公司不花这冤枉钱,免费的太难用?忍着!至于团建?我们完美地实现了取其糟粕去其精华哦,只保留大家(至少是我)最讨厌的活动部分,至于吃吃喝喝旅游住宿各种需要花钱的东西,当然是全部不能要呀!
环境决定眼界
就环境来看,这样的小公司,倒是颇有一种随遇而安的状态。工作内容不多,没有996,赚的钱不多但是一个人生活也足够混吃等死。身边的同事就那么点人,没有什么勾心斗角,大家讨论的除了工作就是家长里短。但是这样的环境却令我很压抑,因为我找不到一个和我有共同语言的人,唯一的话题就是与技术聊聊科技产品。每天都是一个模样。我以为来到了一线城市就可以接触更多的新鲜事物,见识更大的天地,但是并没有,大家只局限于这个小圈子内,仿佛没有什么更高的追求。
环境决定眼界,在小城市长大,在没落二线城市读大学的我在这方面吃过很大的亏。安逸很美好,这么多年我都是这么过来的,可安得了一时安不了一世,如今的这种安逸使我很焦虑,这不是我想要的一线城市,我不知道这样下去我的以后会怎样。我已经落后于同龄的产品经理,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只会与其他人差距越来越大。偶尔进城,逛逛那些商场,看着里面琳琅满目的商品,我觉得我与这座城市相距甚远。
围城之外
去年11月,我加了一个知名产品经理的社群,通过社群成员的聊天,我见识到了一个真实的产品经理世界。互联网行业真的没有我想象得那么美好,光鲜亮丽的外衣下,裁员、拖延工资、加班现象比比皆是,而经历这些事情的很多人比我更优秀。从工作内容、同事关系、行业形势到家长里短,他们的现在可能就是我的明天。对比夏天时参加的产品经理线下活动,和我一起参与活动都是一群意气风发的产品新人,清一色的MacBook Pro衬得他们的生活那样的光鲜亮丽,他们背景很好,言语间是大厂的点点滴滴。他们的视野很开阔,以上帝视角分析行业形势、产品热点,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产品经理是一个两极分化很严重的职业。这其中,最优秀一批产品人在写产品书,作为大V向其他人分享经验,作为大厂员工或是优秀的创业公司工作者,他们按照书上写出的流程和方法论做出一批批明星产品成为行业的热点,为人津津乐道,被人一遍遍剖析。而更多的人,则是像我一样,或者比我优秀的普普通通的产品从业者,没有大厂背景,公司普普通通,在工作中还可能面临各种奇葩问题,他们没有实力去做调研,做分析,更多的时候是按照甲方或是领导提出的需求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作为这个时代流水线上的普通工人,为工作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也不过是求个养家糊口。
最优秀的产品人像我们诠释了做产品的美好,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叫理想的东西,理想驱使着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入了产品的坑。可现实是,这些人中的有优秀者,但大多数背景普通,能力普通,工作普通,他们终其一生也成不了优秀的产品经理,做不出理想中那般优秀的产品。不,他们甚至没有终其一生的机会,毕竟互联网行业有个词叫“35岁危机”。这固然很悲观,但这就是大多数人的现实。
未来在哪
我至今仍认为实践很重要,可前提是你能有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没有好的环境,你一年的成长可能比不上人家好的环境下一个月的努力。
在小公司工作了半年,我感觉自己除了了解一下行业现状外没什么提升,
我陷入了一种很迷茫的状态,我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在小公司,我领导的样子就该是我的未来吧,把每天的大部分时间花在客户与各种合作方间周旋沟通上,言语间分不清真真假假?成为一个这般的油腻中年人并不是我想要的。
想做产品,除了因为不会写代码不会做设计又不想做运营,重要的原因是我享受完成产品构思和设计到改进的过程,可是这样的过程显然不是一个高级产品经理的主要工作,至少在小公司是如此。沟通和协调并不是我的兴趣所在。我还是更希望能做一些依托专业技能去实现的事情。
对于产品我不是没有了热情,只是这样没有什么主观能动性,按照领导和甲方的需求去完成工作,即便自己对他们的想法并不赞同也没有任何反驳的权利的工作使我厌倦。
我憧憬自由,我不能接受把生命中的大部分时光花在工作上,永无止境的加班,没有自己的生活。这个社会一直在推崇努力,努力工作,努力赚钱,可是却没有人告诉我,努力到底是为了什么。
所以最终我离职了。
目前打算去读研,不管是申请海外学校还是去考国内研究生,我需要时间去思考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是继续做产品还是转行到其他行业,我也需要更多的资本来争取我想要的生活。
不管怎样,我不后悔做过产品,即便现实击败理想这很残忍,但总要好过没有尝试过的遗憾。
如果你想做产品,我建议你去试一试,但是切记,不要选择小公司。什么创业公司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是需要运气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