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吗?” 】
叮咚一声,一条短信来了:“在吗?”
我看到是久未联系的一个亲戚家的弟弟。
可能是有什么事吧……我马上回复“在”。
接着,他的电话就打过来了。
我接起电话,他笑着说,姐,你这次的回复挺快的呵。
想到以前经常不能及时回复短信、不能马上接电话,这次几乎是“秒回”,我也笑了起来。
一番嘘寒问暖之后,他问了我一些关于他家孩子的事情,然后我们聊了一会儿。
Are you there?.png【 “在” 与 “不在” 】
放下电话,我对如何回应 “在吗?”这样的信息想了一下。
过去,我并不总能迅速地应答,
有时候,我正在工作不能接听,
有时候,太疲劳或者心里在操心别的事情的时候,没有好的身心状态来回应。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想的有点多,在不了解对方是什么情况的状态下,总觉得要做好准备——在一个不被打扰、可以踏踏实实说话的环境,在能够全然的感受和倾听的心态下——才可以回复那个“在吗?”或者接起电话。
如果不能全然的“在”,那我就选择完全的“不在”。
现在看来,这可能让我错过了一些对话的时机。
【 多大程度 “在” ?】
写到这里,我联想到,以前在接受创伤培训的时候,有一个环节就是觉察和评估一个人是否在场。
自己多大程度“在”?
他人多大程度“在”?
一个人全然的“在”这里、在此时此地,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一个人的视觉
一个人的听觉
一个人的触觉
一个人的……一切……敞开在当下
全然的在,是一个理想的状态。
那好像是一个空的状态。
【 不怎么“在”的情境很多】
例子1:
一个孩子说:
放学回家,特别想和妈妈说说学校里的事。妈妈嘴里说,说吧说吧,手里忙东忙西,眼里看这看那。孩子不高兴了,说,妈妈你在听吗?妈妈说,我听着呢听着呢……
有的妈妈看似忙,心在孩子身上,听到了心里,也回应在点子上。
有的妈妈看似听,奈何操心的事太多,要么左耳进右耳出,要么听了星星点点,根本没有理解孩子,这样的听,只是装了个样子。
这个孩子可能感觉妈妈的心只有一部分在……
例子2:
一位妻子说:
丈夫一进家门,就直奔电脑游戏,无视忙碌的妻子和她怀中正在哭闹的几个月大的孩子。
妻子和丈夫说,陪一陪孩子吧——似乎表达自己也需要丈夫陪要更困难一些——丈夫说,他那么小,懂啥,公司压力大,我要挣钱养家,忙一天了,急需放松……
此刻,对妻儿来说,他是身在、心难在……
【“在/不在”与“心理学”】
想到心理学里的“注意力聚焦”、“注意力转移”和“注意力涣散”。
一个人的注意力集中于当下,我们或他人就有一种自己或这个人在这里的感觉。
当一个人的注意力转移,我们可能感觉一个人“不在了”、“走掉了”。
一个“注意力涣散”的人,是无力、无法存在于当下的。
最吸引“注意力”的事情,首先是要存活下去的任务。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一个人的注意力可能“在”不同方面。
【不怎么“在”,似乎也是一种常态?】
人的这颗心,这种“在”或者“不在”的状态,已经绵延千古了吧,有词为证:
“心不在焉”
“三心二意”
“魂不守舍”
“灵魂出窍”
……
忘了说了,
我自己颇有几次听着电话就“不在”了——睡着了……
还有更严重的情况,对面的人正在跟自己说话,而自己却完全无法自控的打起盹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