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小洲碎碎念
一句“在吗”:有多少试探,就有多少期待

一句“在吗”:有多少试探,就有多少期待

作者: 小洲边上 | 来源:发表于2020-09-19 20:48 被阅读0次
    “在吗?”
    “嗯,在。”

    “在吗?”
    许久......
    “刚忙完,啥事?”

    “在吗?”
    “有什么直接说话!”

    “在吗?”
    ......

    我们小心翼翼地一句“在吗”,其实只是压抑太久、省略了无数字的内心挣扎,渴望着网络的另一端回复一句“怎么啦,跟我说吧”。

    可是:

    因为在意,我们不敢畅所欲言;

    因为害怕,我们还在犹豫不决;

    因为失落,我们只能一遍又一遍地试探。

    天知道这短短的“在吗”两个字后面是省略了无数字的倾诉和期待,只是无法一吐为快。

    “在吗”不是问你“人在不在”;而是问你“有没有空”,“想没想我”,“能不能和我说说话”,“能不能帮帮我”。

    自从有了短信息、微信这样的社交工具,多少难以启齿的话语和无法面对的尴尬都能够通过文字来传输给想要传输的人,而无需面对Ta了。

    于是,“在吗”顺理成章成为了很多人沟通联系的开场白。一句试探,可以让自己免受尴尬,也能让对方有所准备。

    其实我们知道,问你“在吗”并非问你“人在不在”,更多的是想知道你此刻能不能抽空听我说说,给我时间来好好沟通。

    恋人给你发送“在吗”,无疑是想让你陪她聊天,或让你关注TA,或许你们已经很久没联系,TA需要你的积极回应,渴望得到你的温言软语。

    家人给你发送“在吗”,一般而言都是惦念和牵挂,想来是想跟你聊聊家常,又怕打扰你生活和工作,只能看看你的反应;只要知道你一切无恙便已安心。

    普通朋友一句“在吗”,就是最简单的所指吧:不是找你出来聚聚就是请教你一些问题了。

    想让你帮忙的人一句“在吗”,一定是非常难以启齿的求助了:不是借钱就是各种帮忙。因为害怕拒绝或在意你对TA的看法,所以战战兢兢地一句试探,然后才敢娓娓道来。

    因此,一句“在吗”的背后有多少试探,就有多少的期待。心怀善良的我们,只需以平常心回复一句“在的”或许就能让对方温暖起来。这,也是一种恩赐。

    如果可以,能不能把“在吗”换成“嗨,我想跟你说个事,有空回复一下哦”,这样任凭谁都会在第一时间回复你,不需要等待,彼此不受折磨。

    说实话,我个人挺讨厌别人用一句“在吗”开启聊天的,即便知道对方是如此地满怀期待和不安。

    因为收到这两个字,我的第一反应是:怎么啦?出什么事了吗?找我到底什么事呢?

    然后内心开始不停地揣测:该不该回复?如何回复?多长时间才回复?如果不回复,对方会继续发送什么信息过来?

    如果是熟悉的人或亲人,一般都会直截了当地回一句:什么事情,直接说!

    如果是朋友、同事等泛泛之交就会开始琢磨如何应酬一下,内心好累好焦灼。

    如果是交往的恋人,会下意识感到不妙:难道我做错什么了吗?Ta又怎么了?为什么吞吞吐吐不直接说事呢?

    如果是预感要跟我寻求帮助的人,就更惶恐不安了。

    于是,内心活动可以省略一万个字......

    是的,即便我们每一个人都性本善,不想伤害任何人,可是在接收到“在吗”这样的字句,依然会自我保护地想要拒绝,这是本能。

    为什么?

    因为“在吗”充满着不确定性:不知问者何意,有何意图。即使是亲人,也会让人惴惴不安。

    所以,想要别人能够第一时间回复你,跟你顺畅沟通,无论多大的事情,都请直接了当说话吧。毕竟能够让你发出这个信息的对方,也足以令你信赖,是不需要寒暄的。

    与其用一句“在吗”作试探,不如开诚布公地把事情说了,这样彼此少了揣测和猜忌,也更能推动沟通的顺利开展。

    是的,下次记得想找我,无论什么事,请不要问我“在吗”,直接说“我想找你说个事,有空回复一下哦”。

    放心,我一定会秒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句“在吗”:有多少试探,就有多少期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ajyy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