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小红书上没事闲逛悠,听到了有的博主在非常富有感情的朗读古代诗文。
听他们的声音,真的是一种享受,这种声音非常的有磁性,有魅力,听起来让人感觉非常的舒服。
事实上,这几年时间,我一直也在做这个事情,比如每天我带着大家学习论语,就是读一分钟论语章节以及200多字的简单注释。
还有,现在在一字学堂的成长大营,一营、二营、三营,每天我都会朗读漫乐老师发的的幸福早安,还有阿布老师的手写幸福,加上阿布老师带领大家学习的论语日课章节,以及浅显注释。
前一段时间由于鼻炎发作,所以鼻音特别重,这段时间鼻炎基本好了,声音就显得清亮了许多,但是依然觉得有点粗糙,好像没有那么有磁性。
我分析了一下,是其他博主都配了音乐做背景声烘托的声音更好听了吗?
还是我的声音没有经过认真打磨?我认为,两者皆有可能。
第一种是因为没有相应的配乐,只是朗读,就像听人清唱一样,由于没有伴奏,所以就显得单薄,不够立体,磁性没有那么大。
另外一个也与自己最近好长一段时间没有练练声基本功有关系。
比如原先每天都要做的提打挺松,气泡音、嘿嘿、哈哈等等这些基础动作,由于没有做,所以造成了口腔打不开,声音不够饱满,归因不到位,调值读错等等各种问题。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词或者诗本身的理解不够,因为朗读绝对不只是把字读出来那么简单,而是要带入感情,要能够真正吃透这一段文字,或者一篇美文,或者是诗或者词,它到底有什情绪?是舒缓的,还是慷慨激昂的,亦或是低沉的,基本情绪要能够体会到,而且要能够把它表达出来。
这就要求有朗读者非常深刻的洞察力,能够准确的理解原诗文所表达的含义,并且能够把它通过声音再次塑造出来。
它需要一个是归因调值等基本功,另外一个就是情感的把握,而要想把情感突出来,就要把握好节奏,该快的快,该慢的慢,该急的急,该缓的缓。该高的高,该低的低,有的地方要停顿的比较长,有的地方则要一气呵成,讲究真的是太多了。
所以总结起来就是,朗读并不简单,把它读好真的不容易,需要自己本身的音质,还需要学识,需要感情的充分投入。
我想知道这一点以后,对于我接下来的朗读很有帮助,我相信我会朗读的越来越好,真正让它好听,能够表达出情感,对诗文进行再塑造,而且真的能进入到听者的意识里,被听众所接受和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