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一个事件复盘整理和个人观点集合。
仅代表我自己。
简单说说我能看到的和关于未来。
1、平台资本主义导致了什么?
这个词是我看一个经济学老师的产出定义的。很多专业知识我不了解,所以不做更多详细的分析。
概括一下就是,大数据分析你浏览过的信息,然后源源不断地给你推送相类似的信息,以至于你会不停地巩固自己的思维。
也就能解释为什么不同的视角下,思索的东西会截然不同,十分片面。
所以我写这篇文章前,一直在双方之间来回切换。
2、被偷换概念的创作自由
如果深入复盘,粉丝根本不至于去反同人文化,反的只是把偶像代入露骨性描写;另外事件中争论的更核心的焦点实际上是“传播自由”而不是“创作自由”,但被舆论粗化成“创作自由”。
关于任何内容的创作自由是每个人都有的。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创作备忘录或者朋友圈里的文字,没有一个人可以阻碍这些观点输出和创作自由。但“传播自由”不是每个文字作品都有的。
对每一个作者来说,他们的创作自由要以承担自身义务和责任为前提。只是现实中过于强调作者本身的责任,也会一定程度上束缚个人创作自由,所以常见的责任是分流的——平台承担审核义务和规范监督合法的传播自由。
总结来就是说,真正的核心矛盾点在于,粉丝认为这样的文章不具备微博公众平台的“传播自由”,而另一方认为是。
所以这个问题应该交给中国法律审判:“怎样尺度的性描写符合中国法律下的传播自由”。
国内一些主流网文平台对此也许切的有点过,从中其实隐隐约约透露一些问题:如果开放那些有争议的相关描写,则会有大量的作者钻着遣词造句的空子做一些不合法合规的描写。所以一刀切,也许伤无辜,但至少铲毒瘤,在网文作者良莠不齐的当今社会,实属无奈之举。
3、粉圈撕逼以及亚文化圈撕逼——小众圈层文化的未来在哪里?
粉圈规模这几年慢慢地变大,但从大众视角看,以及从所有追星群体看——混粉圈参与粉圈的粉丝比例,占追星族的比例并不高。也许对于名气低一点的艺人,粉丝应援相对团结,混粉圈的占比可能算高,而对于名气大的艺人来说,他们的粉丝中有相当比例不混圈。
即使大众耳闻粉圈文化,但对于主流来说,依然是不被社会普遍认可的非主流文化。打榜、做数据、应援这些东西,从05年开始流行,再到归国四子时代基本上有了规模化发展,这些东西一来入不了上一代人的追星理念,二来甚至也入不了同龄中无暇顾及追星的人群。但粉丝经济还是很迅速的发展起来,取决于市场的选择。
对于小明星的粉圈来说,其内部大体相当于小众的亚文化圈子,对于人气明星来说,粉圈数量规模较大,也相对比较松散。
即使在当今,粉圈对这个社会绝对利大于弊,越来越多的成年人也逐渐开始走近、接受粉圈文化,但涉及到教育和社会问题,粉圈文化还是会被迫一刀切。毕竟人多聚众,粉丝们的控评反黑,轰轰烈烈,在大众心中就不是些好形象。
小众文化的圈层,也是一个粉圈,只不过他们粉的不是一个真实身份的人而已。
圈子总是在撕,这大概是一个圈子里的人才能看到和认为的。我曾经不混圈,所以我对于这种圈子间、圈子内撕逼,没有任何的关注度。当我进入到这个圈子,才会发现,总会有意见领袖带来战争,总会有外狙内阻。我去复盘了许多圈子曾经著名的撕逼,饭圈间撕对方正主撕公司撕经纪人,网文圈撕写手……数不胜数。没有一个圈子本质上爱撕;但有些小事情因为很多人下场搅浑水,到最后煽动了许多心智不成熟的人加入战争。多数加入战争的人,都不是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而是,“我们要为xxx出一口气”,自诩正义而已。多数参战的人都是被爱恨洗脑被利用了。
小众圈层文化的未来,其实我不太知道会去到哪里。不过我内心比较倾向的一个观点是,既然是小众,就不可能获得大众的认可和理解,而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小众文化的交流已经破除了越来越多的阻碍,文化环境,其实没有给这些东西带来很强劲的发展阻碍。小众文化圈子的压力多数来自于自身,因为人一旦发现自己是这个社会的少数时,压力感会迅速翻倍而已。
良性发展还是要建立自身的圈层自信,“世界上也许真的没有那么多敌意,彼此间也应该少一点敌意”。这个道理可能要一些成长,大家才会明白。
4、资本?营销?蹭热度?
我听到的最多的一个词叫“抵制资本”。
我不是学经济的,不懂这个行业资本的运营,所以这里不做细致的分析。
不喜欢阴谋论,也懒得去分析“他是怎么火的”。不过当然靠资本,没有资本他哪里能出道。
利益都是双方的。显然你蹭了资本的热度,资本也会来蹭你的热度。这热度,有正面,有负面。
我看到了很多正面营销,但我看到了更多蹭负面热度的资本。
微博有一个广告共享计划,据我了解的一个小姐姐来看,她平均一天发三四条到七八条微博不等,平均一条几百到几千转赞评,一天的收入大约在20~50元。这个广告共享计划是不需要主动发任何关联广告的帖子的。
而那些上热搜的,单条浏览量达千万达亿的,你可以想象收入了吧。
所以大众一面支持着反对,一面又抵制资本。你要抵制就一起抵制呗,真要抵制资本,你就抵制一切的正反面相关联和互联网数据贡献。
你真的知道什么是资本吗?你自己都是资本链底端的一环你知道吗。我觉得你知道,但你假装不知道吧。
与其说“花钱黑”,不如说“吵架有广告钱赚”。
5、偶像的责任?
管控有用,仅仅建立在提前知道这个粉丝会开麦、说什么的前提下,告诉他不要说而已。
不喜欢阴谋论,同时也没有任何证据,所以姑且认为这个发起行为不可能被偶像提前知晓。
对于我这个三月前都从来不混饭圈的散粉来说,我对于他的官方动态了解可以算较为透彻(包括当时的物料、杂志、个人动态我都能第一时间看到,但是在2.29号晚上前,前提还是我个人日常一直在瞎刷微博,我都完全不知道这个事情的任何细节)所以对于绝大部分普通散粉来说,状态和我应该大差不差的,对于肖战本人来说,他日常微博冲浪都是小号,也不关注自己的相关,他的反应速度和懵圈程度极有可能比我这个散粉还迟钝。
更有阴谋论说是艺人团队自导自演为了cp粉提纯。对此我只能想说:你站在行业顶端的时候,也会闲的无聊到挖空心思做这么大一个局,还请这么多人专门来黑你?目的在于卖惨吗?真有人这么卖?
虽然我去琢磨了很多事件的流水线以及细节,对于举报行为依然持中立态度,但基于这篇文说写给路人,就不多复盘了。
以及后来有人说这个大粉曾经被粉丝圈挂成引战粉避雷过,我想讨论这个也没有意义。
不说首先大多数人都应该不记得,混粉圈谁天天记黑子清单,另外一个人在判断另一个人当下的言论是否合理时,如果特地去翻他以往的立场、身份和发言,才是真正的诡异吧,这就等同于先入为主的偏见。
这个大粉的真实身份也不重要。有人说他十几岁,二十几岁,三十几岁,都在网上造谣遍地飞,哪个真的哪个假的,无从判断。毕竟没有一个自媒体真的找到背后的这个人做真人采访。
对于肖老师为什么不说话,我姑且不谈别的,谈一点吧。大家普遍认为的都是流量过大被墙,假设这个理论是对的,再假设肖老师最开始说句话,以他这个腥风血雨的体质,普罗大众反而纷纷好奇发生了什么,都去外网凑热闹吃瓜,网站凉的更快。
到时候大家反正也有的怪。怪什么?偶像搅局素人撕逼搞了他们的网站。
这个事情不是他做的,也不是他能管辖范围以内的。所以他说不说话,是他的自由。我觉得工作室该道的歉,以及他后来视频的态度,都尽了责任义务了。
6、媒体失格
我能想到的媒体失格,最初来源于检察日报,凤凰娱乐,以及很多急于站队的民间自媒体。前两者从新闻从业者撰稿者的职业道德准则来看,是严重的失格,而很多的自媒体,更多出于客观限制性因素,不是失格,而是片面性的疏漏问题。
虽然问题很明显,即使你问立场不同的人,不喜欢他的人,真的去思考一下,应该也不难看出来这些东西。只是我当时懒于去解释和定义,同时也觉得,作为撰稿人,很难有机会完整了解这个事件的全部细节,概述的话,难免会在事件定义阐述上出一些纰漏。不仅仅存在于这个事件,其实很多事件上,都是这样的。
不过后来的教师撤职事件强化了我的认知,也让我觉得有必要再写一写媒体失格问题。
凤凰网,最典型的蹭热度行为了。问出来了许多很莫名其妙无厘头的问题。比起明星在疫情期间占用公共资源,我更看到的是该媒体借着娱乐圈事件炒作,狠狠地吸血蹭了一波热度。
2020年年后开始,疫情的原因,微博广告共享计划的收入(我前文提到的),从我综合了解的几个大v比对来看,至少缩水了百分之八十以上。一些博主本来正常一个月有三千左右的kpi收入,缩水可能缩到三四百。在这样的高压下,平台为了广告商投资,个体大v为了生存,大家都很艰难。媒体乱像在这几个月,从各个方面来看,曾经固有的问题,都越来越夸张。
其实我能理解某博士写那种稿子的目的,他用尽了“也许”、“可能”、“说不定”来形容有些东西,主要目的就是在获得关注度的同时,又能很轻易地甩掉自己的责任,你看,我也不了解,我也不确定这背后是什么,所以我说可能,我说不排除,我又没说一定。
我之前不排斥什么吃瓜微博,推到我面前我就会翻一下,但原则是不相信的。不过现在我已经拉黑了一切正面负面的营销号。
虽然,我了解过公众号运营,我也知道他们媒体人,专职做下去,耗精力,而且做的正统反而对于市场来说吃力不讨好,很难活下去。
生存艰难就对了,在道德底线不触碰的前提下,他们内容粗糙、流量至上,我也没有资格去反,毕竟我给不出解决策略。
不过从教师事件看,我内心终于真正坚定于“拒绝一切事实真相缺位下的舆论混战和审判”。
其实八十多天前开始的那场风波,也是一场事实真相缺位下的舆论混战和舆论审判而已。
7、私生?控评文化?粉圈应该怎么进步
最早的归国四子,到肖战王一博,其实最开始他们的粉丝控评是真的有劝退我。不过核心还是我不了解他们所以没有太多时间去关心,看到刷屏也不感冒,就内心惊讶:粉丝这么多的吗。作为一个追星的人,我完全能理解粉丝刷屏的那些其实没有什么逻辑的文案。我追张靓颖,她发的那些微博下面,粉丝也是啊啊啊啊,姐姐好漂亮,想你了,啊啊啊我死了这些……就真的很正常没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但我个人混粉圈我其实是从来不参与控评的,即使是热搜,我可能去带词条发了相关,也只是发了我真正想说的这样。
粉丝控评文化其实是不合理的,但……这是一个在很多场合下没有办法的无奈之举。黑也会控评,职业水军更是熟练,所以在没有什么解决办法的前提下,粉丝们自发去洗广场,也是为了能压掉那些造谣。
我其实希望粉圈做到不控评,但目前看来并不现实。
而且真正厌恶控评文化的人,是那些本来就带着有色眼镜看追星女孩男孩的人们。他们其实不是反感这么多人控评,而是反感为什么这么多人追星而已。
我也提不出意见。我从我自己开始做,就是不参与任何控评。
虾圈现在整个圈子的默契都是:拒绝私生,拒绝路透,拒绝机场。我觉得很好,相比于以前已经进步很多了其实。
不过粉丝应该手别伸太长,最重要的是,少管同担怎么发表言论,也少追随大粉。还有不做野生经纪人,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到别人身上,发表言论不应该激进,有话好好说等等等。这些改变目前看可能还需要时间。我也希望于粉圈能够快速成长。
8、这些天我恢复以后,收获的和成长的
对任何一个人保持最大限度的善意与肯定,少一点阴谋论;
未知全貌,不予置评;
拒绝偷跑物料,不吃任何业内瓜;
尊重每一个沉默的人,支持每一个勇敢说正义为善良发声的人;
拒绝所有未还原事情真相的自媒体,拒绝所有声称自己是受害者的舆论审判;
收敛情绪,好好热爱,记得告诉全世界;
把不廉价的善良和怜悯留好,留给更多的善良人;
最后,你所看到的,不是全世界,多听听别人理智的声音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