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经常会在孩子向我求助时说“我觉得”“我认为”等之类的话,结果孩子忍无可忍后冲我发了两次火:“什么都是你觉得你以为,你就是正确的吗?”然后我就改了。
后来我慢慢学习到,凡是话中带有“我觉得”“我认为”之类的话,几乎都是沟通中的封闭式,让孩子感受不到我的接纳。姿态是想听他的意见,真实行动却是在拒绝孩子的一切。
当我有了这个意识后,遇到任何事情,我都不会再说“你自己去处理”,而是会说“没关系,我们一起来面对。”
当然,在具体问题具体指出时,只要不带评判,那么应用“你”这个字,孩子也是容易接受的。这一点,无论应用到哪个场景,都是一样。
消除盲区,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因为一个人的盲区与个人的认知有关,认知到了盲区就不存在,如果认知不到,哪怕就在眼前也看不到。
正因为这样,所以在我接手的案例中,很多父母与孩子之间就游戏问题存在着巨大的沟通鸿沟,无法达成共识。孩子对游戏有一定的了解,而父母对游戏的态度大多数都是排斥拒绝。
我个人的做法是,我并不需要会玩孩子玩的游戏,但需要去了解一下与该游戏相关的东西:主题、特效、人物、音乐、奖励机制,创作背景等等。这样,只要孩子玩的时候,在旁边看几分钟,也能找到和孩子聊天的切入点,并且找到引导他主动学习了解的兴趣点。
这样做,既不会让孩子反感,也让孩子明白我在沟通中保持着的开放性与目标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