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丹•艾瑞里教授。
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杯普通的啤酒掺上几滴意大利香醋,起名叫做“特酿”,然后将“特酿”和普通的啤酒放在一起,让一组学生品尝。
结果大部分学生对“特酿”,也就是加了香醋的啤酒评价更高。
然而,在第二组实验中,实验人员事先告诉了学生们,所谓的“特酿”就是加了醋的啤酒,这组学生的表现就截然不同,纷纷表示这个“特酿”很难喝。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某部电影登上了豆瓣的年度榜单,但你看完没什么感觉,可能就会想:一定是影片的哲理太深,不是一两遍就能看懂的。
你买来一本亚马逊高评分畅销书,即使内容稀松平常,你也始终觉得,书本身应该没有问题,一定是自己“打开的方式”不对。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们都有一个习惯,就是极力避免在言行上前后不一,始终要保持一种逻辑上的自洽。
即使有时候隐约感觉自己错了,也要不断暗示自己,说服自己,甚至是强迫自己自圆其说。
预期可以来自已有的认知、他人的评价、权威的意见、公众的舆论等等,
一旦为自己所接受,那后续的行为和态度,就不能轻易偏离,只有这样,我们才好证明自己当初是对的,如今也在继续做着对的事情。
预期效应:
- 主观期望可以明显地改变人们对事物的判断,人们的喜好有时候并不是根据实际体验得来,而是预先就已经设定好了答案:你听到的,是你想听到的;你看到的,其实是你希望看到的。
“筛子心态”和“空杯心态”:
“筛子心态”是说人的思想就像一个筛子,符合自己原有思想的观点能通过,不符合的则一概通不过,一概不接受。
相对应的“空杯心态”,是说人的思想如同一个清空的杯子,有容纳不同思想、不同观点的能力,即使新观点和自己原有的观点冲突,也能先保留,思考后再做结论。
商家运用预期效应引导消费者决策,一般会利用:
- 1、品牌塑造更好的预期。
例如:
全球市场份额,可口可乐一直领先百事,多数消费者在接受调研的时候也表示更喜欢可口可乐。
有一个有趣的盲色实验:不知道品牌的情况下,让人们选那一杯味道更好,超过一半的人选的却是百事。
后来研究发现,其实人们当知道自己喝的是可口可乐的时候,会激发大脑中的一个特定区域,这个区域包含记忆,联想,高级认知等功能。
形成了一种积极的心里预期,这个时候饮料的口味差异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
- 2、产地构建莫名的预期。
例如:
某种商品的原产地信息,也会很大程度上的影响消费者的喜好。
云南白药,青岛啤酒,鄂尔多斯羊绒衫等。
有一个做花的品牌(roseonly),宣称所有的花都产自厄瓜多尔。
- 3、价格锚定效果的预期。
例如:
如果消费者难以对商品的使用体验或者性能做出判断,就会想当然的认为价格解释了其中的差异。
50¥的感冒药比5¥的更管用?
200¥的咖啡豆比100¥的更香醇?
云南白药牙膏刚开始卖2¥多一支没人买,后来价格调到20¥多一支,就改了这一件事,结果销售额从3000万上升到10个亿。
原因就是人们不相信2¥的牙膏能治疗牙龈疾病,但是20¥的可以。
有人说,今天你对自己的预期,就是明天,你会成为的样子。这句话你同意么?
原文摘自音频app有书共读-《老路:用得上的商学课》,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