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两个教育故事。
第一个故事描写的是一位老师在多年后接到一个当年扔石头砸伤同学的认错电话。另一个故事是一位老师处理学生经常打架的教育事件。第一篇文章有结构、有冲突,有意味,指向了一种正向的让人欢喜甚至让人感动的结局,读者的阅读体验会偏向舒适与愉悦。第二个故事平铺直叙、絮絮叨叨,主题不明,甚至还包含抱怨、指责、无力等负面情绪,读者可能会有一种不适感。
透过故事,我们会看到两位老师教育生活的状态迥然不同。第一个故事里提到“我到江苏东台做讲座“被提问“你们名师与专家总讲那些教育奇迹……“可以推断作者应是一位在教育上有思考有主张甚至有一定建树的成熟老师。他的字里行间都流露着温暖,甚至蕴藏着小小的骄傲,以自己的教育理念为傲,以那位多年后打电话认错的学生为傲,可见这位老师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享受着教育带给他的幸福,并将这个“一直被深埋着的奇迹”用上了纯熟的写作技巧表达出来,与众人分享这一份幸福。“扔石头伤到同学而不找肇事者”的事件在当下的社会里不可能出现(学生受伤,不找出责任人,家长那里是无法交代的)。事故发生后,也没有看到老师对小戈的直接教育,而是“静待花开”,或者也可以理解为教育上的不作为。我们更不能从文中就判断出小戈多年后的赎罪电话一定是老师当年教育的结果。但是从故事的相关背景描述“都可以来找我,我准备好聆听,准备好帮他理解这个痛苦与烦恼在他生命中的意义——而不是简单地指责这是一个错误,或者指出如何改正的方法”可以看到这位老师和学生的相处,早已不是简单的师生关系,而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在扔石头的那个当下的不作为,恰巧是因为他在日常教育中的那些充满人性关怀和生命理解的作为。
第二个故事中的老师“前几年当年级主任时,处理问题和遇到突发事件还是比较冷静的”,可以推论他不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手教师,而是老教师遇到了新问题。他的这些文字,有对学生的真实关怀,面对“又是打架”的问题,他在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有无力,有焦虑,有反思,情绪之下记录的这些文字应该是写给自己看的。他感受到了自己的冲动,劝诫自己不能冲动,说明他那个当下无法享受到教育带来的幸福,但对教育抱有希望,没有放弃。只是他对打架事件的梳理中,有着置身事外的清醒,只分析了学生们打架的外部原因,却无法和学生的生命发生共鸣,所以无法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
文字,往往是自身教育境遇的一面镜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