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朋友,算是从小儿一起光屁股长大,但他好像自打出生起就比同龄人高出一头,皮肤黝黑,满身横肉,虽然只是小学但也有了因肥胖而下垂的奶子,也是我认识的所有人中,公认的“打架好手”。
当然对于东北这片肥沃的黑土地,大家或许都有所耳闻,在东北的县城从小学校园到商场大街,你总会感觉到一些浓重的“社会气息”,如果你想象不出,或许我可以帮你联想一下——“快手”如果没用过的话,多少也应该听过一些他的传闻,当然不能说“快手”代表了东北的社会风化,但在那个环境下火起来一定不是没有原因的。
我跟他都是在这种环境下“耳濡目染”长大,但我这人算是一“怂货”,每次打架总想着找借口逃脱,也就成了他们口里的怂包“,不过他却没因为这事嫌弃过我,或许对于他来说我更能映照出他的“英勇”,所以他总喜欢去哪都叫上我一起。当然作为“猛将”的他,据说不管跟谁打架从不吃亏,不光在我们班级里,更是在“社会上”也有号(有号,东北话里有着很大的名气,收到别人认可的意思)。
但我第一次亲眼看到他的“打架功力”时,还是已经到了四年级的时候。
记得很清楚当时是因为我们班的一个值日生把垃圾倒在了高年级的值班群,被人家踢了两脚哭着回班里了,我那朋友咽不下这口气,边找那几个六年级的“大孩子”约架,我本想着放学偷偷溜走,但可巧不巧被他拉着去准备“武器”——五元一根的钢管。这些其实都是我们每天把本来想买雪糕、纸牌的钱攒起来,偷偷到旧货市场(每周日在学校小树林附近的集市)一次一根买回来藏在“根据地”的家伙~没法,跟着去拿吧。
取好“兵器”,十几个半大小子便赶赴约定好的“战场”——我们县唯一的一个公园后山。那里据说也曾发生过无数次的“经典战役”,可惜的是我没有亲眼见过哪怕一次。据说有一次我那朋友一人就在那里独自打跑了四五个其他县里过来“挑事儿”的小子,自己却毫发未损,第二天上学的时候却被班里的同学团团围住,纷纷要朋友讲用了哪些“招式”打败的那伙人。当然我肯定不是围观群众之一。
说回这次,在我们取好“兵器”,赶赴“战场”的路上,十几个人一言不发,但却都挺胸昂首,一边的胳膊因为袖子里放着钢管不方便摆动,便显得另一半胳膊摆动幅度更加夸张,但这样奇怪的动作却让本就害怕的我被这一伙“雄赳赳、气昂昂”的架势感染,偷偷骂自己太不中用。
不过也是从那次开始,我好像对这些所谓的“约架”又有了新的认识——在这样的小县城里,或许根本就打不起来!一路上的他们可能都在盘算这一会儿能遇到哪些个熟人,又该怎样跟其他人搭上关系。而在赶到“战场”后的结果也是如此,不是我是你那边某个孩子的弟弟,就是他家的爸爸是我叔叔,前几天还在我家和老爸打过麻将。说着说着一伙人竟将当初为什么“打架”的缘由忘得一干二净。
而我的那个朋友,仿佛就是对这样的情况“驾轻就熟”,一改刚刚路上的豪迈与雄壮,反而与对面的一个个高年级的“大孩子”勾肩搭背,好似让人发笑——但相信我,在那个场合下你只能保持严肃,感觉一旦笑出来肯定就会成为众矢之的。不过在那之后每次回想起来,总会不自觉地笑出声来,就如同我们现在写下当初的这段故事一样——试想着大概2、30个十三四岁的小孩儿,左手各自拿着自己的钢管,右手则如同领导视察一般互相握手的场景?总会让人忍俊不禁~
当然,这是我第一次“打群架”的经历,也成了我最后一次“约架”的情景,即时在初中、高中有人惹到了我,找到朋友出门后总是以“握手言和”作结,甚至在同一个校园里再见面还会打声招呼。而再长大后,便深知,“打赢进监狱,打输进医院”的事儿,对于“约架”这事儿,我这个怂货总是会躲得很远,但我那朋友据说还是非常热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