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不论创业打工,“靠谱”是新人入场的最佳姿势

不论创业打工,“靠谱”是新人入场的最佳姿势

作者: 水手Seaman | 来源:发表于2020-04-21 13:39 被阅读0次

    一个职场新人能获得的最高评价是什么?如果在过去,可能是效率高、能力强、人品好之类的词,而如今的职场越来越多的用“靠谱”来高度评价新人。

    原因也很好理解,过去的熟人社会,你进一个单位多多少少都是经过七大姑八大姨,你三叔叔的隔壁的大妈给介绍的,一个人进入职场,你性格如何,人品咋样,会不会迟到早退、和同事矛盾、跟领导呛火这种事情其实都是可以提前预期或者容易打听的。

    而现在的招聘方式虽然看似更加科学,也有利于人才的跨地域甚至全球化的流动,优点是能选拔到相对能力更强的员工,缺点是除此之外很难真切的看清一个人,是否忠诚、可否信赖,关键时刻会不会掉链子,这些人最底层的品质反而更加难以看清了。

    什么才是靠谱?就三件事——“凡是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我们可以自省一下,当进行一项工作,你会不会半途而废,或者一开始心理预期80分,最后60分就糊弄交差了?一件东西用完之后,回放回原处吗?别人跟你说一件事,不论是否办成,你会给对方回音么?如果不能及时回复,你会找机会解释上次不回复的原因吗?凡事有开头,必定有结尾,一件事情在你这里应该走一个闭环。

    据说在海尔,上班时员工把椅子桌子下拖出来,要离开时一定需要把椅子推回去,这个规定不能违反,海尔的管理闭环体现在如此细致之处。

    为什么东方文化强调人要合群,合群并不是要让你和谁关系都好,而是要你靠谱,让别人觉得和你相处很舒服,不会因为你不可预期的行为使他们的利益或者智力受到挑战,他们不会防着你,如果你被人防着,你就不可能和人处好关系。比如一次集中理论学习后,按惯例就散会了,结果你突然非要结合工作实际聊聊心得体会,可能你见解很精辟,但是所有人都要因为你的突发行为而重新调整自己的行为,大家都要被迫谈一谈学习心得,大家得有多恨你啊。

    一个单位招聘为什么要有学历要求,甚至211、985也成了必要条件,其实很多新入职大学生能做的工作还不如一个中学或者技校毕业的熟练工,因为高考是检验一个人是否靠谱的重要标准,你需要长期持续稳定的专注才能在千军万马中抢过独木桥。一个技校学生可能在技能方面乍一看也挺有优秀,某个具体的点上甚至远比大学生要强,但是用人单位对他的过去不放心,认为他们大概率不稳定,你不知道哪一天他可能就会炸掉。只要你拥有了靠谱的品质,公司就可以为你的未来去投资。专业、技能、资源都是可以后天获得的,但是靠谱的品质与人的德行差不多,是过去二十年伴随你的成长融入骨髓血液的。

    马云当年创业有所谓十八罗汉,这当年拼凑起来的十八罗汉,个个都是精英人才么?肯定不是,但他们一定是已经释放出,并向周围人持续释放出稳定性的人,让马云知道,你的能力边界可能在哪里,我哪些事是可以交给你去做的,哪些事我可以花钱去招募更专业的人做临时攻关的。而这十八罗汉正是用他们的靠谱,用别人对他未来的稳定预期换取了未来的财富。

    所以想想,一个人想要成为马云,这恐怕太难了,但你交往过那么多人,这其中出一个马云可能概率就大得多了,而且你随着未来职业发展,越往高处走,这种概率就越大吧?你会成为他眼中特别靠谱的那个人吗?他对你有稳定预期吗,他会拉上你一起干一番事业吗?你自己不需要像神仙一样一起都成,但是他知道把什么事情交给你,一定能成。这跟投资上市公司一样,你未来的价值就已经可以在当下兑现。

    我的一个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不喜欢做临床工作,总想着自己创业,但是又不愿意踏踏实实学习创业知识,总是盯着那些抓住风口的青年才俊,期望自己也能成为风口上的猪,他只看到被报道出来的那些被包装的光鲜亮丽的成功,却没有看到那些连续创业者们背后踏踏实实的努力,那些屡战屡败的过往历程,因为那是每个人都在做的,不是热点抓不到眼球,没有人会去报道,所以他误以为,机会、眼光、人脉才是最重要的,忽略了扎实知识和技术的基础,没有了个人品牌的支撑,哪里会有眼光、机会和人脉?看过世界才谈得上世界观,没有知识储备机会塞给你也抓不住,建立人脉的首要条件是你对对方有用。

    后来他决定从一个行业从基层做起,先找一个门店做初级工作,但又天天在筹划自己将来当老板需要做的事情,发现客户层次很高端,自己的知识储备无法和他们顺畅交流,又在天天思考老板的客源是从哪些渠道获得的,觉得自己的身份跟这些渠道搭不上关系...但就是不能扎扎实实的把手头基础性的工作做好...很遗憾,他始终没有办法经营好自己“靠谱”这个标签。

    (题外话:研究创业教育几年,发现创业真的不是简单的低买高卖那么简单,如何做市场调查,你需要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在市场访谈时候让人说真话的技巧,你需要研究各种或高速发展或分崩离析的公司股权分配案例,才知道51%、33%这些股权比例是怎么得出的,如何通过同股不同权的设计在最大化股东利益的前提下不削弱创始人的话事权...每一个看似稀松平常环节背后都有至少一个理论甚至一个学科在支撑,我们当然可以试错,但是这种试错不是无限游戏,失败是成功之母,你能承受多少次失败依然屹立不倒?站在失败者的肩膀上,我们不一定能成功,但是我们大大提升了成功的几率,我们大大降低了失败的风险,成功才是激励我们取得下一次成功的力量源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论创业打工,“靠谱”是新人入场的最佳姿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qfui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