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座明清古村落叫江边村,位于东莞市企石镇。
古村依山傍水,古色古香,完好地保存了传统的文化生态和自然环境风貌。
据记载,这座古村落占地面积53673平方米,现保存了元代至清代建筑242座,保存最为完好的是清代晚期的建筑。
古村2009年被列入“广东省古村落”,2012年入选“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2013年升格为“中国景观村落”。
我们有项目团队参与了这座古村落的修缮和活化工作,对古村多有耳闻,便充满了好奇。
于是,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决定和同事去一睹江边古村的真面目。
(图片来自网络)01
聆听古村的历史
驱车进入古村,恍如进入一个世外空间。
一口池塘首先映入眼帘。
在池边榕树下停车。绕着池塘,款款而行。
池中波光粼粼,池边榕树成荫,岁月静好。
成排的祠堂,红墙灰瓦,翘角飞檐,雕梁画栋,高贵、雅致,又是那么平易近人。
(图片来自网络)祠堂后是聚集的民居,如同待字闺中的女子,优雅,恬淡,又带着一份青春的轻愁。
如果要追溯这座明清古村落最早有先民活动的历史,据记载至今已有约5000年。
在江边村西面,人们发现了“万福庵贝丘遗址”,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墓葬,出土了大量彩陶、夹砂陶等史前遗物。
东莞市博物馆的浮雕墙上,有一块是关于“古代东莞大事记”的,首行文字写道:“距今约5000年,东莞先民生活于蚝岗、万福庵一带。”
说明江边村一带是东莞最早有先民繁衍生息的地方之一。
这条村,为何以“江边”命名?
也许是,这条村北临东江河畔,因此得命。
据记载,江边村在元代立村,距今有700多年的历史。
古村内现保存着明清时期200多处民居,具有浓郁的广府特色。
02
这是一座“活着”的古村
“这里好像还有人住哦!”同事突然站住,大声说。
前面有一眼古井,旁边放着两个水桶。
是的,这里有原住民。
现在估计还有300多人住在村里,这是一座“活着”的古村。
据记载,古村内现存在12眼古井,现在还能使用的有8眼,分布在巷道旁、民居院内或家祠天井内,采用花岗岩或红砂岩雕凿井圈。
(图片来自网络我们看到的是那一眼古井,是村前泽门下井,距今已经有600多年历史。
原住民住在这里,享受着原生态的恬静,每天穿行于青砖墙体、红砂岩勒脚的古建筑之间,饮用的是古井里打上来的水。
这里的每一砖一瓦,原住民是如此熟悉,记录着一段段历史,诉说着一个个故事。
也许因为古村是风水宝地,原住民一直住在这里,没有因为古村的变迁而迁走,也没有因为发展成为景区而离去。
他们世代扎根在这片土地上,已经和这里融合在一起。
好像本来就应该这样,一直在这里。
又如同置身世外,没有喧嚣,只有宁静,没有世俗,与世无争。
03
来一场世外的邂逅
漫步在古村民居的原生态巷道上,撑一把小伞,数着斑驳锃亮的青麻石,让柔软的绿草扫过脚边,与石板路边满是苔藓沟渠同行。
踏着青麻石铺就的巷道,脑海里出现了戴望舒《雨巷》诗中那个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的姑娘。
在这样的世外古村,适合来一场微妙的邂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图片来自网络)走在江边古村的青麻石巷道上,心中的漂亮姑娘,撑着小伞,迎面走来,相逢在这寂寥的古巷。
那一刻,周边安静了,安静得只有一个身影,近了,又远了。
那一刻,世界定格了,定格得只有一个眼神,迷茫,抓不住。
记忆却如此深刻!古村石巷中,留下一串足迹,有过一场邂逅,投下一个眼神,记住一个微妙的瞬间。
《诗·郑风·野有蔓草》如此写道:“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写在最后
有一种悠远,叫淡淡的乡愁。
有一条古村,叫企石江边村。
有一种记忆,是一方水土人们世代的繁衍生息。
有一种期盼,是漫步于寂寥的青麻石古巷道,邂逅一位撑着小伞的漂亮姑娘。
超越了时空,穿越了时光,留下了足迹,还有脑海中那位挥之不去的漂亮姑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