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为期两周的培训后。
教学方法的求变
我是一名语文老师,在培训中听到报告专家提及北京十一学校,内心颇感亲切。北京十一学校语文采用主题学习的方式,而这也是我们学校作为同一管理与教学模式下一直在努力进行的。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推动下,新课堂的出现在所难免。教学过程需要设计,这是我在入职本校时一直听到的话。课堂教学只是一部分,甚至说一小部分,尤其是语文,更能体现出“功夫在平时”。
首先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在慢慢提前布置更确切的预习任务。学生中有一句话,预习等于没有作业。如果做到行之有效的预习,需要教师仔细思考。一是要规范预习的条理。以语文为例,每课需要读几遍,对段落理解怎么做,对生字词怎么做,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怎么表达。学生并不天生会预习,需要教师的指导。然而单一条理的预习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所以二是要提高预习的趣味性。可以针对文章主题设置有趣的、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学生在探究问题时必须要了解课文,解决生字词,深入文本,这样也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课堂的设置更是需要用心。在前几天的讲座中以及最后两天的讲座中,各位专家都提到了课堂教学目标的具体、可检测的重要性。确实,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往往需要使用一些抽象的词语来表述目标,如理解、体会、感悟等,导致课堂目标无法检测。在课程设计中,应该以终为始,每堂课前先确定学生应该学到什么。哪怕是一个知识点,能学习到也是对目标的回馈。课堂活动则更需要学生的合作探究,发挥小组的力量,引导学生,相信学生。
最后是课后的反馈。不仅仅是每次课堂作业,每次测验也是十分重要的指向标。虽然语文具有整体性,但是学习的状态会很明显地影响学习结果。对于基础知识,确实应该及时跟进,并结合遗忘曲线先帮助学生及时复习,再引导学生自己安排复习。大量阅读必不可少,有时由于设置任务反而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但若是漫无目的地去读,学生没有反馈,就无法判断阅读效果。课内反馈易做,课外反馈仍需探究。
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同时也是一位导师,我深感自己身上有重大的育人责任。在工作的几年中,我见到了许多不同特点的同学,常常能从他们身上看到家庭的影子。总体来讲,家庭关系和谐的家庭,更大概率会养育出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孩子。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无奈,家长与学生的想法其实是一致的,都希望能够变得更好。但是由于性格不同或沟通方式不合适,会产生一些间隙。我常会收到一些家长的困惑,学生过于叛逆,在家不听话,玩手机云云。在学校学生并非是问题学生,在家的表现其实也能暗示学生在家没有学习的氛围与环境。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必须陪着学生学习识字,能陪同进步固然很好,但时间精力有限,甚至有些学历不太高的家长可能因学习能力不足会被学生看轻。最重要的是学生与家长的沟通。教育学生多体谅家长,也提醒家长多理解学生。尤其是家长作为成年人,我也会将专家此次分享的情绪控制分享给大家。
沟通时的情绪控制
成年人要背负更多的责任,但是有时会因此而感到委屈、暴躁。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对学生也是如此。之前班里有个男生打了别的同学,在发现这件事后,我认为斥责并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我把他单独叫了出来,询问他,是感觉“愤怒”,还是“委屈”?仔细回忆对方的情绪,是善意,还是恶意?平复情绪后,学生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很多时候并不是不知道孰是孰非,只是情绪控制了平时理性的人。
教师多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就能够在自己发生心理变化时及时识别,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自己,认识自我,控制自我。家长也一样,多去学习儿童心理学,青少年的心理虽然难懂,但真心总会换回真心。
这次培训只是一个开始,虽然并非师范专业,但不断的学习能够帮助我更好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希望自己继续努力,不辜负每一位充满期待的家长,对得起每一名积极向上的学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