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49年去那里“发蒙”读书的,潘建华父亲潘必荣(我喊二叔)是我们的老师。49年下半年读二冊,大概十月份就放假,因国民政府垮了。
这是福德桥小学遗址。只有图中红色箭头指处的石梯是原样。石梯上去应该是寺庙的正殿,那房子己不是原来的。石梯下来坝子不足五米的宽度,外面就是一楼(木板)一底的教室。楼上教室与梯子外埧子一样高。现在教室已全然不见了,只剩下高高的坎子。
大概第一学期没读完时我的语文书就坏了(原因是过河时书掉水里了,当年那个书的纸很薄)。怎么办?于是大么叔(潘必荣二叔兄弟),重新给我写画了一本书,几乎与原书一样。
以后就在新利村小(石垻梁)读小学,53年下期去川主廟(南雅镇民主完小,现已不存在了)读高小两年。
这是现在的福德桥,变成了公路桥。当年桥两端要上桥得爬十几二十步梯子,现在桥两端的公路填得与桥面一样平了。沿着河左岸的石板路,经过福德桥旁边继续上行约百米,就见右侧岩边的福德小学。那时由临江经太平桥儿(现太原场)到义和的大路就要经过大棚寨福德桥(大路过园坝子后沿河的左岸与福德桥擦身而过继续上行去义和)。
这是现在大棚寨到袁马子的公路。
我没有读过私墊。我哥潘光遵在水满滩老屋(我祖父他们那院子)读过几年私学,所以他字写得很好。公办学校,语文第一课是:来来来,来上学。去去去,去遊戏。
我49年春天读书是哥带我去的。那天下雨,路滑,打赤脚,哥手提竹编饭箩去的,还有记忆。以后下午放学后,就是我一个人回洞子沟老家,哥去水满滩祖父家。
我哥从小住祖父家。父母大约35年左右结婚,哥36年出生,估计37年父母就搬家到洞子沟茅草房居住,有七石谷子薄田,姐光槐38年在茅草房出生,哥就一直生活在祖父家读小学,他53年读中学后寒暑假才回家吧。
回想49年,我七岁多到十里远学校读书,没出什么意外,夠幸运的。一人来去,那个年头兵荒马乱的(看到过持枪的兵在山头跑去跑来)。放学后有同学一路走到大棚寨,还有三、四里路一个人到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