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974299/5edcbfc0e402dbf1.jpg)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我大学时看的言情小说。最近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火遍网络,上班坐地铁随便一瞟就能看到好多三生(即“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屏幕。幸好已经结局,不然微博都快变成了三生的片场。我对类似这种言情小说拍成电视剧其实是有些抵触的。一来因为阅读文字留给人很多的想象空间,而一旦拍成电视剧,想象的空间便被剧中演员限制了。二来因为现在的网络环境,电视剧也越来越迎合观众口味,缺少主动性。而剧中人设也都是男主帅气、女主聪明美丽,不管经历了多少困难,男主女主最后一定圆满在一起。这种脱离现实生活的玛丽苏多看无益。
就如柏邦尼老师在朋友圈的发文:
![](https://img.haomeiwen.com/i1974299/3a5fb423ccfd0ce9.png)
终于看完了《三生三十十里桃花》,有几点感想,最主要的大概是这一时代的“轻”。这是我从看《琅琊榜》就有的感觉,人物黑白分明,忠奸分明,基本上没有灰色人物以及任性的灰色地带,这是“任性的轻”。第二,生命在于体验,不纠结与成败,一次人生用完了再来一次,主角不会死亡,就像打有游戏一样,可以反反复复,知道通关,这是“生命的轻”。第三,是我比较震惊的,故事里没有对凶恶长辈的反抗,对所谓命运的反抗,都没有,基本上是逆来顺受,留待下一世,有一种“自我的轻”。在种种轻之中,感情显得很重,不断在错位中反复确认,你爱的是不是我,是不是眼前这个真实的我。爱有很多虚幻假象,爱的证明必须非常沉重。不要责怪这些“轻”,在一个真相、历史、自我、平等都并不允许年轻人去争取去表达的时代,爱情是他们唯一的锚。
但是又能有几人像柏邦尼老师这般看的通透?这也是我又重读《包法利夫人》的原因,亦觉得所有女生都应该读读这本书来端正自己的爱情观、价值观。
《包法利夫人》这部小说是一个悲剧。书中的主人公艾玛小姐也就是包法利夫人,她追求幻想中的爱情,执迷不悟,最终导致悲惨结局。
包法利夫人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农户家,有着不错的物质基础。读过一些书,见识到一些世面。在修道院时读到的那些文风甜腻的浪漫骑士小册子便是她幻想浪漫爱情的开始。这就像我们所读的言情小说,清一色的帅气男主、美丽佳人。当她跟夏尔结婚,日常生活的无聊让她以为这并不是梦想中爱情的样子,并开始厌烦夏尔、厌烦无聊平静的生活,想要寻找生活的激情。这也就有了后面包法利夫人与雷昂和罗多夫的故事。包法利夫人一直活在爱情的幻想中,不知道《围城》才是生活最真实的样子,所以不管后面再出现多少个雷昂、多罗夫都无法满足包法利夫人对爱情的幻想。这大概也是艾玛最后不得不死的原因吧。
之前看到一句话,“大多数觉得自己不是普通人的最后都活成了普通人的模样”。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也曾经一度觉得自己生来不是凡人,书中的包法利夫人也是如此。她怨恨上帝不公平,觉得自己腰身妩媚、行动有仪,处处都比沃比萨的公爵夫人吸引人。她认不清现实生活,觉得铺着细密地毯的阳台、热闹的剧场、灯火辉煌的舞会才是她心目中爱情的样子。可是褪去这些表面的奢华之后,平淡的生活、丈夫半夜的呼噜、大木头鞋踏过走廊的声音才是现实生活最常见的模样。也许这就是艾玛比不上那些沃比萨公爵夫人的原因。幸福不应该寄托在虚无缥缈的幻影中,认清现实、活在当下、脚踏实地,把生活的意义真正把握在自己手中,才能拥有自己的幸福。
《包法利夫人》就像给所有言情剧的一记重棒。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浪漫也不是爱情的全部。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历经多年后读来仍让人感触颇深。那个时代的包法利夫人仍是现代社会很多人的缩影,不仅仅是执迷于言情玛丽苏的人,更多的是空怀高大理想而从不脚踏实地的人。但当代社会给予包法利夫人们更多面对欲望的武器,本书便是一座警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