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917509/0768f81626c50409.gif)
01
如果让你一个月,只能带一样东西,你会带什么?
也许你会选择带手机,的确,没有手机,我们就像丢了魂一样。
带手机,可能没有网络,或者欠费,也会没有电。
我会带两本书。只有有光,那就可以了。
02
这些天,过得有点混沌。
疯狂看电影,看了有二三十部。
终于明白,豆瓣评分还是靠得住的。有的国内新上映的电影,尽管票房很高,其实真的很无聊。比如甄子丹主演的《搜救》,一个孩子失踪,数百人地毯式搜索,遭遇雪崩,湖面冰裂,孩子困在汽车里一天多居然安然无恙,故事太离奇了。
还有那个《李茂换太子》,我想说,演的什么玩意儿啊。
还是看看豆瓣评分超过8.5分的电影吧,不会让你感觉在耗费时间和生命。不论是看书还是电影,想看看评论再说。
1949年拍摄的电影《哀乐中年》,至今仍值得一看。
![](https://img.haomeiwen.com/i9917509/8779cbb2ffbe4b9b.png)
03
一位今年刚参加老师跟我说,他们学校的校长每人发了一本书,就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她读了,没有什么感觉好在哪里,也不知道该怎么做。她感觉自己很郁闷,都说这是教育经典,可是自己怎么就读不懂呢?
我在想,不是书的问题,也不是人的问题。是读书的时机不对。再过三五年,你再读苏霍姆林斯基写的这本书,或许就深有感触了。刚参加工作,工作中一定遇到很多问题,班级管理方面的,学生不听话,家长不信任老师,对教材不熟悉,这些都够焦虑的了。
再者,不是每一本书我们读完之后,就能解决当下的问题,就能消除我们的困惑。首先要想清楚,我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对照这些问题,再去找相应的书籍阅读,这样才会效果好一点。比如管建刚老师的《一线教师》《一线带班》,吴小霞老师的《创意班主任》,这些都比较适合刚参加工作的老师。如果不知道如何读书,也可以读一下熊纪涛老师的《教师高效阅读秘笈》。
只有做好持续的主题阅读,我们基于问题的专项阅读,才能有所收获。
刚参加工作,迷茫和焦虑都是人之常情,这是成长中一定会遇到的。只有不断阅读,不断反思,才能救赎我们自己。
04
一位朋友酷爱书法,从二十多岁就开始潜心练习。前段时间说送我一副作品,我不太懂。请书协的一位专家看他的作品,专家说,从字体看这幅作品的作者至少有二十年的功力。
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看热闹。的确,这位朋友练习书法已经二十五年了。
那天坐出租,司机师傅开车动作娴熟,完全不用导航,我一问,居然开了三十年出租车了。难怪对道路这么熟悉。
我在想,马上我就要从教三十年,我能不能做到像初中时的数学老师一样,不要教材就能讲课呢?能不能让人一听声音就知道是任教多年的老师呢?
都说时间不会撒谎,可是我们没有用心在工作上付出,我们的能力没有提升,若干年之后,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我们的价值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