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揭秘手机成瘾‖新书一睹为快

揭秘手机成瘾‖新书一睹为快

作者: 顿悟而立且行且珍惜 | 来源:发表于2024-04-16 12:23 被阅读0次

    脑海中总有这样一幅画面,若干年前,人们斜躺在床上,手捧一根烟管,在抽大烟,抽着抽着,万贯家财没了,身体健康没了。如今,人人低头拿一手机,不是在刷短视频,就是看网络小说,或者频繁关注朋友圈微信群,扣着扣着,视力下降了,颈肩疼痛了,精神萎靡不振了,大把大把时间悄然溜走了,人真真的变成了手机的奴隶。

    感慨于自己的自律性太差,熬夜常态化,身心健康均大不如从前,恼恨于自己如此没出息!头疼于儿子小小年纪就对手机有莫大的渴望,想要给他讲大道理却收效甚微,想掌控他却又无能为力,为此不惜相爱相杀,无力感铺天盖地……都是手机惹的祸!

    恰逢其时,听读樊登老师解读本周新书《屏幕时代,如何重塑孩子的自控力》,正好 get到我的痛点,堪称解燃眉之急的一本书!

    书中有这样耸人听闻的论述:

    因为长期使用手机会导致脑白质异常,进而引发心理健康、神经、行为等方面的异常。
    长期使用手机,容易出现网络霸凌,睡眠不足,姿势不良,颈肩背疼,长期久坐,肥胖,抑郁焦虑,视力下降,身体障碍、成瘾……

    这是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儿童精神科专家、脑科学专家希米·康在这本书中所给出的大数据统计后的一系列骇人后果。这位来自加拿大的有着15年临床经验的专家,运用最前沿的神经科学知识,解释了无处不在的电子产品和网络是如何影响青少年的大脑和行为习惯的,并为父母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帮助孩子对抗手机成瘾、焦虑、网络欺凌和孤独感。

    何止是针对青少年?成年人应该更严重。毕竟父母是原件,孩子只是大人的复印件而已,孩子成瘾焦虑,孤独感,在大人这里可能更严重吧。

    所以这本书针对性太强,必要性更甚。

    看到一位读者后台留言,也足以说明了:我以为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给家长教导孩子的,更值得言传身教的家长先好好在自己身上用用、试试。

    屏幕充斥日常,太多成人沉溺在各种视频、游戏和缺少思虑、追求短时的快感中,可怕的是缺乏监控,又稀缺自我掌控,更容易失去了自我,何谈言出身教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想要孩子做到,首先要自己做到,流于形式或者口头的说教,终究毫无意义!

    就我个人而言,因为长期使用不当、过度手机,视力严重下降,两三年不到就得换一副眼镜;睡眠严重不足,白天精神萎靡不振,做事拖沓效率不高;身体方面不断亮红灯,除颈肩背疼之外,面部长斑日益明显……这还是眼睛看得到的、感受到的,身体内部已被霍霍成什么样子,恐怕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一一反噬出来的。

    所以书中有这么一段话掷地有声:

    屏幕时代不仅仅要重塑孩子,更要重塑成人,成年人的自律是孩子的榜样,在孩子面前,父母亲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会更有话语权。

    这就叫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进步。

    一,先来认识五个名词

    有着丰富神经学科知识的作者,一上来就让大家认识了几个高大上的名词:

    瞧这几个词,“内非肽”“多巴胺”“皮质醇”“催产素”“血清素”都是它认识我,我却不认识它。

    可别小瞧它们5个,对我们可是有着极其重大又深远的影响。

    所以真的该多读书,拓宽我们的认知区间。

    1.多巴胺让我们兴奋,让我们有获得感、成就感。

    孩子考试成绩好,得到大人的鼓励,就会分泌多巴胺,而过于追求完美的家长刻意忽略好的成绩却揪住丢掉的一两分或者若干分不放,不断唠叨、呵斥,孩子正常分泌多巴胺的渠道就会关闭,或是对父母关闭心门,或通过玩游戏、刷手机上不同的社交软件来寻求安慰、转移注意力……

    明白了个中利害关系,作为老师和父母的我们,就该把多巴胺当成一个成就导向的好工具。

    2.皮质醇跟压力有关

    当我们承受了过大的压力时,为了抗压、为了打起精神来,身体会自动分泌皮质醇,让我们应付艰难的工作。

    凡事过犹不及,如果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皮质醇就会分泌过量,导致一系列的生理变化,甚至影响到海马体,这可是我们的记忆力的关键内核,海马体一旦受到影响,人的记忆力就会变得更差。

    3.内啡肽跟爱和安全感有关

    当我们产生被关爱的感觉、沉浸在一件事情当中、觉得很满意时,我们会产生沉浸式的享受,这种享受的感觉就是内啡肽在分泌。

    4.催产素是爱的表达。

    原来我对催产素的理解太狭隘了,犹记得生老大时,因为属于急产,我连催产素还没来得及输液时,闺女已经于凌晨时分出生了,一度我觉得催产素是催促、帮助生育生产的一种激素而已。

    果然,太无知了。

    当我们和孩子拥抱、连接、相互理解,一块儿欢笑、一块儿流泪的时候,体内分泌的就是催产素。

    怪不得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代表着被爱,只有被爱、被接纳、有连接,这个人才容易为自己做出改变。

    这催产素和内啡肽有相似之处,都能让人感觉到爱,收获到安全感。

    5.血清素让我们头脑清醒、冷静、理智

    当我们做一些有创造力事情的时候,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做一些带来成长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头脑会分泌血清素。

    二,过度使用手机之殇

    然而,这5种重要的生命递质可不是按“理想很丰满”的节奏来的,实际上,现实还是“很骨感”的,尤其是过度使用手机之后。

    下面所写绝非骇人听闻,也绝非只针对孩子而言,成人更要对号入座。

    如果一个孩子长期沉迷于手机游戏或者社交软件,体内皮质醇和多巴胺的含量会提升,但是内啡肽、催产素和血清素都会降低。

    瞧,这5个看似高大上的名词背后的生命递质已经开始紊乱了不是?

    1.大量不健康的皮质醇分泌会触发压力反应”。然后,2.对有害的大量多巴胺的渴求会导致上瘾”,3.过多的屏幕时间会“减少催产素、血清素、内啡肽的自然释放,这种自然释放是长期保持健康、幸福和成功的关键。

    三,怎样及时止损?

    眼瞅着手机有如此大的危害,是不是全盘否定?非也,孩子们是手机时代的原生居民,不可能跟手机完全隔绝开,就像我们现在没办法和电动车汽车完全隔绝开来一样,大禹治水之所以成功,是因为用了疏导的方式而非一味的堵塞。

    学着适应它并驾驭它才是最关键。

    作者在最后一章说,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的适应性——适应新的科技、适应新的世界。

    毕竟,每一件新工具的产生,都会给一代人带来极大的挑战,但是历史都证明:人始终是主人,而工具会成为我们使用的对象。

    人类对手机的使用现在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我们要学会跟孩子一块儿合理地掌控手机,像学开车一样学习使用手机。

    作者给出几点建议,在把手机丢给孩子之前,要好好聊一聊:

    1.搞清楚这个设备是用来干什么的。2.留出禁止使用电子屏幕的家庭区域”,比如餐桌上、汽车里、卧室里不能用手机,3.确定每日禁止使用电子屏幕的时间,比如吃饭、做家庭作业、读书、睡觉的时间,坚决不能用电子设备。

    相比较上面的5个名词不太容易透彻的理解,这三点建议简单易行又接地气,实操性较强。

    樊登老师在最后还不忘温情提示:

    父母要少插手,要给孩子自己去探索创造、开发本能的空间,这时候他才能够分泌足够多的血清素。

    这不正契合了“有一种爱叫做放手,为爱放弃,天长地久”这句歌词么?

    学会和手机共处,是每个人的必须面对的命题,越早解决这件问题、让孩子学会跟手机和谐相处才越好。

    这话更该针对成人!

    四,双向奔赴

    想要拜托手机的魔力掌控,需要大人先行。

    要知道,不太和谐的亲子关系中,孩子80%的精力都用来对付父母了,父母的过度干预、不礼貌的言辞和强行介入,会导致孩子头脑负担很重。

    改变需要双向奔赴。

    一方面要鼓励孩子做出努力,一方面要改变你和孩子的关系,要给孩子一些信任,允许孩子自己去尝试着掌控手机。

    谁规定一次就能一劳永逸呢?在摆脱手机掌控的尝试中,可以失败,失败了再来。慢慢地,一定能够帮助孩子成为手机的主人,而不是手机的奴隶。

    想想我在某次饭局时对儿子的可怕打压,就是因为儿子拿手机玩超过了规定的时间,索要,无果,导致过度焦虑,进而情绪失控,现在想来还为自己当时的粗暴蛮横而愧怍!

    其实我缺乏的是给孩子足够的关爱、跟孩子建立足够亲密的联系上,一味的管控,绝非明智之举,

    我应该把精力放在手机这个工具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创造上,比如答应孩子用手机听故事,看“爆笑物理”小视频等。

    双方约定好时间,即使一两次孩子使用时间超长了,也该以包容和悦纳的心态学着等待。

    不能每天只管孩子外部的行为习惯,简单粗暴的用自己的大脑掌控孩子的生活,而应该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心理动机背后的脑科学原理,依照原理,在科学高效的顺应基础上提高效率,解放自己的同时,又愉悦亲子关系。

    后记:书中还有一段话,特别扎心:

    如果你在使用互联网产品的时候没有花钱,那么请记得,你不是它的用户,而是它的产品。

    这句话太深邃,太睿智!

    原来我不只是被手机奴役了,我还是手机背后一个个app的产品,我早就被异化成一个个app背后资本推手的产品了!

    读书不只是改变生活,而是首先改变意识形态呀!

    摆脱手机的控制,先从自己做起,如晚上睡觉时手机不进卧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揭秘手机成瘾‖新书一睹为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qmjx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