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紫砂壶市场,不乏有良莠不齐、鱼目混珠的现象存在,市场上也冒出了一批所谓的
“老壶”,底款竟有陈鸣远、顾景舟、蒋蓉诸如此类的。这些“老壶”对壶迷朋友们的诱惑力是巨大的,然而“收藏”它们的风险,也是并存的。
将新的紫砂壶处理成旧壶模样,冒充旧壶、老壶出售以获暴利,即为“新壶做旧”。常见有:
1.涂汁法。
将浓茶汁、食用油、食醋、酱油、糖等调和成汁,涂抹在新壶的表面。
2.熬煮法。
将新壶放进浓茶汤中熬煮,晾干再煮,反复几次,新壶表面即灰涩陈旧。
3.拭油法。
将颜色相近的鞋油擦拭在新壶上。
4.土闷法。
将新壶闷埋在土中,使壶表新泽消褪。
如何区分所谓的“老壶”呢?
看泥色
清中期以前的泥料颜色大多显出泥黄,当时人们还不懂得在泥中掺氧化铁粉以调色。
陈鸣远饼足方壶
看壶型
时大彬时期,筋纹形器占主导地位。“曼生壶”盛行时期,几何形器占主导地位。例如程寿珍,在晚年就只做“掇球”、“仿鼓”、“汉扁”三式。

程寿珍制掇球壶
看气质
即使造型最简单、用料最一般的作品,只要出自名家之手,也会气韵生动,精神不凡。赝品在工艺上、技巧上可能超过被模仿者,但精神、气质是模仿不出的。
看烧成
烧成的区别包括个人习惯,也包括时代特征。传统“龙窑”温度较现在的“电窑”稳定性差,烧成品有火候不足或过火的现象。“另作瓦缶囊闭入陶穴”,始于明代李茂林,之前陶、瓷制品混于一窑烧制,瓷器上的釉彩在高温下会腾溅在紫砂制品上,使其表面沾染上“缸坛釉泪”。
陈鸣远制四足盉壶
看印款
刻款、印款及其在壶上的位置等,不同时代都有各自的特征,不同作者又有各自的习惯。陈仲美(明万历时人)之前,作者多用楷书刻款;陈仲美之后,始用印章作款。刻款最难判断,一些不用自书的作者大多请别人代笔。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可排除烧制收缩造成的印章失真,使印章真伪难辨。所以,刻款、印章的鉴定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明 陈仲美 一捆竹壶
看铭刻
配书画、铭文的作品在仿制时极易出现破绽,作伪者在模仿时,不会一气呵成。不同时代铭刻特征不一:明代一般先在壶上以笔写字,然后双刀正入刻,刀口为双面,笔划两侧同样光滑;清代大多使用单刀侧入刻,笔划一面光,一面糙。
了解更多紫砂知识,欢迎关注微信621971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