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逐步变大的房子 日趋稀少的人烟

逐步变大的房子 日趋稀少的人烟

作者: 喜羊羊甜蜜蜜 | 来源:发表于2018-05-01 19:55 被阅读0次

    逐步变大的房子 日趋稀少的人烟

    傍晚,在生产队上工一天的母亲们赶忙回家,抱起一堆柴火开始点火做饭,这时,家家的房顶便冒出缕缕青烟,慢慢的在天空中弥散,不大一会儿,随着夜幕降临,村庄就笼罩在一片烟雾之中,在远山和周边树林的映衬下似一幅水墨丹青,独自在外玩耍半天的成群的孩子们也陆续跑回各自的家门。这是儿时对家乡最清晰的记忆。

    春节回家,再次回到熟悉的村庄,儿时的老屋很少再见,街道两旁矗立的是一排排崭新的房屋,村头聚集着一群聊天的老人,偶尔看到一两个孩子,也是在大人的看护下在门前玩耍,整个村庄,街道比原来宽了,房子比原来多了,人却比原来少了许多,这时,脑海中不禁闪出一句话:逐步变大的房子,日渐稀少的人烟。

    简陋的土坯房

    对于出生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来说,对土坯房都不陌生,叫土坯房也很贴切,因为从地面到房顶,从墙体到墙面,甚至连睡觉的屋炕,也离不开一个土字。那时的国家,百废待兴,物资匮乏,老百姓生活极端贫困,特别是农村,解决一家老小的温饱都是难题,盖房只能就地取材。

    要想盖房,首先要扣坯,当时的农村,家家都有用木头做的扣坯模具,大家都叫它坯模子,有用于垒墙用的小坯模子,两个连体,也有用于做炕面的大坯模子。扣坯之前先和泥,醒一天两天,就如现在做面食和面一样,醒醒后好使。扣坯的时候,模具仰面朝上,把泥装进模具压实抹平,然后翻扣在地面上晒干备用。大坯小坯备好后,还要备过梁、椽子、檩子等必要的材料,当然也是就地取材,房前屋后栽种的杨树柳树,不够的从邻家或者集市上买一部分,最后盖房的时候,村里有手艺的老少爷们儿免费帮忙,主人贴顿午饭,事后送些红薯、玉米等粮食作为答谢。三天时间,一座新房主体落成了,主人自己再慢慢的搭炕、抹墙、安窗户等等,一座房子建成,成本也就800元,这样的房子,建筑面积不足60平米,低矮潮湿,四面漏风,遇到夏季阴雨天气,那些老旧一些的房子还会从窗户潲雨或者从屋顶漏雨,住在里面实在谈不上舒适。

    就是这样简陋的房子,却孕育了建国以来出生率最高的那一代人,谁家的炕头没有生养过一群孩子?少的五六个,多则十多个,白天,一群一群的小孩儿们会自动结组,一玩儿就是半天,只有在吃饭时间大人才能见到狼吞虎咽的他们,稍大一点儿的孩子,白天上学,放学后必须要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打猪草、拾柴火、纺线织布、推碾子拉磨等等。到了晚上,一家人睡在一个大炕上,扯着仅有的几床被子,你挨我,我挤你,你的腿压在我的身上,我的头顶在他的脚上,扯不到被子的,裸身睡了半宿,也不见谁说过感冒。孩子实在太多的,有时也会让一两个孩子借宿到孩子略少的邻家。

    为儿子盖房

    1978年12月,改革开放的号角吹遍了神州大地,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农村劳动力得到极大释放,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村家庭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这时,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孩子们正逐渐长大,家庭住房已经明显不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一部分年龄稍大的孩子,又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没有房子,儿子和未来的儿媳住哪儿?另外,1976年唐山大地震,家乡多数原有房屋不同程度受损,因此,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用于自住或为即将成婚的儿子盖房,已经成为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

    那个年代盖房,同六十年代的土坯房相比,从规模上和布局上没有明显的变化,仍然延续北方农村那种四合院布局,分大门、庭院、正房和厢房,正房坐北朝南,左右分三间,东西是相对的两个卧室,中间为堂屋,有两个用于烧炕做饭的灶台。结构虽然没变,但是建筑材料还是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比如土坯换成了烧制的红砖,这样的墙体更加结实了一些;土顶变成了渣滓顶,再也不用担心下雨会漏水的问题;房子的过梁、椽子、檩子等骨架更粗了,房屋的主体结构更健壮了。那个年代,建好一座这样的房子,全部花费也就3000元左右。

    1980年开始,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处在丘陵地带或者山区的农村夫妇最多允许生育两个孩子,我的家乡处在丘陵地带,所以家家都是两个孩子。正因为如此,新建的房子虽然面积没有增加,但也完全能够满足四口之家的生活需要。

    八十年代的刚需建房,迅速扩大了村庄的范围,房子增加了许多,但住在房子里的人却大大减少。

    我要自己建新房

    时间转瞬到了21世纪,住在父母建造的房子里面的主人已到不惑之年,勤劳坚毅的这代人,大多过着女人在家种地带孩子,男人外出打工挣钱的生活,外出打工不仅增加了家庭收入,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外面的新思想、新观念,特别是受到城里楼房布局的启发,他们觉得自家的平房落后了许多,再加上他们的子女也已经十多岁,农村孩子年满18周岁就可以申请审批宅基地了,于是,从21世纪初期开始,农村开始出现了发生质变的新一代住房。

    首先是建筑面积增大,房子南北跨度加宽,每套房子由原来的60平米增加到100平米,如果建成二层楼,就能达到200平米;其次是内部设计功能齐备,里面分布着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淋浴室、储藏间等,和楼房设计毫无差别;三是地基加高,过去建房平地起,现在建房地基就有一人高,房屋通风采光效果更好;四是建筑材料由原来的砖木变成了钢筋水泥,房顶也变成了现浇;五是内外装饰华美,比楼房有过而无不及。最重要的一点,房子里面全部通上了自来水,做饭洗衣方便了许多。这样的房子在农村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北京平。

    近几年,为了促进农村改革,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国家陆续出台下发了很多惠农补贴政策,其中有一项就是农村危房改造补贴,只要是登记在册符合改造范围的农民,都能领取2万元的建房补贴。此举,有效带动了有建房需求的农民积极改造或翻建原有住房。站在他们的小院门前,看着那些似宫殿一样漂亮整洁、宽敞明亮的农村新建房,你会不禁发出由衷的感叹。

    进城买房成时尚

    不知从何时起,农村慢慢刮起了一股新风,那就是去城里买房,改革开放40年,家乡绝大多数农民早已摘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进入小康家庭的行列,那些早已成为富裕户的家庭首先去城里买了新楼房,在他们的带动下,近几年,儿子结婚要到城里买楼房已成女方嫁人的基本条件,有些父母早些年虽然已经为儿子在农村建好了漂亮的北京平,但是只要媳妇说要楼房,不惜举债也要再去城里买一套楼房,哪怕只是父母先付了首付,然后由子女慢慢还贷。

    进城居住,吃啥都要买,不像在农村,自己种的瓜果蔬菜绿色环保,完全能够自给自足,那为什么这些人还要坚持进城呢?我想,中年人进城买房,可能就是因为条件允许,他们想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让自己未来的生活更加舒适开心。年轻人买房,想的可能更远一些,首先是城里发展空间大,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攥钱相对容易。其次是孩子可以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有利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三是遇到疾病,城里的医院要比乡镇医院医疗水平高。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他们在城里居住,享受优质快捷的城市生活的同时,如果户口不迁入城里,仍然能够享受农村户口所有的优惠和好处。

    有钱人争相离家,年轻人不愿回家,进城为子女看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舍家,正因为如此,农村房屋闲置已成普遍现象,过年回家,母亲告诉我说,她住的那一排房子,有十来户人家,只有她一个87岁的老太太仍在居住。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短短几十年的时间,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小的家庭住房,从矮到高、从小变大,从简陋到华美,从农村到城镇,展示的是家庭变化,浓缩的是社会现实,体现的是观念更新。但我还是经常会想,世事轮回,随着农村医疗卫生、教育投入、投资创业等多方面条件的不断改善,农村的面貌一定会改变,像城里人一样地生活一定会成为现实,到时候,家乡的空置房还会迎回曾经的主人,小河流水潺潺,村庄绿树环绕,孩童在花间嬉戏,老人在树下乘凉,笔直的街道,干净的路面,整齐的厂房……这样的场景一定会实现,因为我爱那片土地,我怀念那生我养我的故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逐步变大的房子 日趋稀少的人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qsf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