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壹心理《反脆弱》
图片来源于摄图网
心理治疗过程中,我和我的来访者经常有这样的对话模式:
“唉,我最近一段时间感觉特别抑郁。”
“好,那你就在抑郁的情绪状态中,停留一段时间。”
“唉,你怎么这么不负责任呀?我都抑郁了,你快点让我好起来吧。”
“你还不知道抑郁的情绪正在带给你什么感受,或许它能够让你看到内在,激发和唤醒一些被你忽略的重要东西呢。”
这,恰恰就是心理学的意义。
很多人问,心理学为什么不给我答案,不告诉我方法?为什么不告诉我“怎么处理婆媳关系?”“怎么在职场上受欢迎?”“如何找到真爱?”“怎样与伴侣和谐相处?”
对不起,方法太表象,解决不了你真正的问题。即使告诉了你方法,问题也依旧会发生。
为什么?
因为大多数问题的根源都会在你自己身上找到答案。
多年的从业经验只教会我一个应对所有问题的终极方法:让自己成为一个心理成熟的人。
为什么 30 岁的她
得了宫颈癌:情绪压抑的后果
前段时间我的咨询室来了一个特殊的来访者——一个30岁就得了宫颈癌的女孩。
如此年轻就得这样的重病,原因是什么呢?
因为常年的情绪压抑。
女孩的爸爸是个非常暴力、强势的人,小时候对她们母女二人总是打骂和指责。相比之下妈妈特别胆小懦弱,习惯逆来顺受。当爸爸指责母女俩时,妈妈选择躲到一边,不去面对或独自一人离家出走。
她把所有的愤怒都指向了爸爸。多年过去,她已经“接受”了这个事实:“现在我已经不恨他了—因为他本来就是这样的人,改变不了。”
对于妈妈,她则会努力地共情:“我不怪她——她能怎么办呢?她自己都那么可怜,那么弱小。”
真的不怪吗?
我让她仔细回忆小时候的事情,她反复提到自己无数次在深夜,抱着妈妈的照片哭:妈妈“你在哪,为什么不来保护我?难道你不要我了吗?难道你不爱我了吗?妈妈,你是不是特别讨厌我,我是不是你的累赘?”
“妈妈,其实我很生你的气,为什么你把我一个人丢下?”
她没有恨吗?并不是。
因为太善良太弱小,所以选择不责怪他人,而是压抑自己。
很明显,童年的伤害是父母两个人造成的:一个是简单粗暴的父亲,一个是懦弱逃离的母亲。这两部分都是她各种负面情绪的共同创造者,但她把妈妈的行为合理化,压抑了对于她的愤
怒、不满和失望。
到最后,内在就会出现了一个躯体化(Somatization,指一个人本来有情绪问题或者心理障碍,但却没有以心理症状表现出来,而转换为各种躯体症状表现出来)症状:宫颈癌。
任何的压抑,对于人的身体和精神的伤害都是巨大的。压抑会让自己浸淫在愤怒当中,压抑对于新的、美好事物的向往,压抑对快乐的允许,压抑对自我力量的释放。如此,你怎么能快乐呢?
所以,一个情绪成熟的人,绝不会压抑自己对于任何事情的真实感受。
心理成熟的标志之一:
感受情绪,不要假装遮盖
我做团体咨询时,有一个成员痛哭着,讲述了自己经历的悲惨事件。
“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我问其他人。
“我觉得你不应该。”“唉,我觉得你妈妈太坏了。”“我觉得你老公太不懂事了。”
我又问:“不要评价,只谈谈你们有什么感受。”
“我听完觉得自己也很悲伤,很愤怒,很无助。”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总是习惯于先评价。因为评价是获得安全感幻想的最佳途径。听完别人的故事,我悲伤、愤怒,转而就会焦虑、茫然,忽略对对方的感受,直接评价,但这个评价就一定是客观和真实的吗?
不一定。
我的求助者里,有很多年轻妈妈。“我的孩子不听话,我的孩子有网瘾,我的孩子性格很暴躁,我的孩子……你说我该怎么办?你给我一个方法吧。”
对不起,我给不了。
因为给你一个方法,就是给你一个对孩子的评价,而这个评价,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且往往不准确、不客观。
我希望你去感受。
感受是对自我尊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你要允许自己感受,识别自己的情绪,并允许自己在这种情绪里有一定时间的停留。这是心理成熟的第一步。
如果你想直接找一个方法,跳过你的感受,把情绪假装遮盖过去,结果是:真实触发你内在恐惧、焦虑的原因,也会就此被永远掩盖。
如果我们总是用一个又一个的评价标准和答案,掩盖真实感受,又怎么可能会找到自己的核心脆弱,成熟又从何谈起呢?
心理成熟的标志之二:判断的独立
独立,是心理成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判断的独立,是你要允许自己来判断。
小时候,父母会说:“这个同学是好孩子,他学习成绩好,所以你要跟她做好朋友,那个同学调皮捣蛋,那个同学是离异家庭,所以你要离他远一些……”
这时,我们是根据父母的判断来判断。
进入青春期后,我们需要进行自我判断。如果总是被干预和被打断:“你不能这么想,您这样想是错的,你不能……”这种做法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自尊水平。
因为你总是错,因为你太小,因为你不懂,所以我来告诉你:我是为你好。
孩子就会觉得“我不够好,我不够成熟,所以才需要你指导”。自尊降低,慢慢演变成自卑。
成长过程中,我们会被压制很多想法,对方会强迫你跟他想的一样。要求别人符合自己标准需求的人,处理的是自己内心的焦虑。
如果你被剥夺了对一件事情的判断和体验的权利,你的自我力量就会被削弱。
心理成熟的标志之三:决定的独立
你问另一半:“今天晚上咱们吃什么?”
“啊,你决定吧,我也不知道吃什么。”
“咱们待会做什么呀?”
“啊,随便吧。”
一而再,再而三,你会愤怒,结果对方还很委屈:“我都听你的,你还不高兴吗?”
你为什么会愤怒?
因为你把决定权交给对方的同时,也交给了他另外一个东西:承担责任。
对方做出“我不承担责任”的决定。很多人用“性格好”来解释这种表现,其实背后是因为他没有担当责任的勇气。
如果工作和亲密关系中,永远都是要让别人去承担责任,随着时间的累积,他就会感觉到有很沉重的压力感,直到有一天,无法或不想再去承担。
所以决定的独立性,意味着一个人是不是有担当责任的勇气。一个成熟的人,内在一定要有这样的责任意识。
心理成熟的标志之四:经济的独立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确需要钱。
很多人都说现在的女孩太物质,动不动就问:“你有没有车,有没有房,一个月能挣多少钱?”
表面上看“一个月赚多少钱”是一个物质问题,其实却有着
深层的心理动机。
两个陌生人,第一次接触时,不知道对方经济是否足够独立,无法判断他能不能融入这个社会,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如果经济不独立,谁给你钱?一定是你的父母或亲人。如果他们无节制地给予你经济上的支持,你回馈给他们的,有可能就是过度的依恋关系。
那么,成熟从何而来?
所以,我要告诉男生的是:当女孩子询问你经济能力的时候,先不要急着反感,或许这背后她需要了解的,是你的综合能力,是你有没有能力独立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个答案。这也是我们衡量自己是否足够成熟的一个标准。
因为经济的独立,是成熟与否的非常重要的准则。
心理成熟的标志之五:有边界感
一个50多岁的妈妈,有一天来找我,她很绝望,说儿子跟她断了联系,已经半年没见,也不接电话,但他们同住一个小区。
“他谈了个女朋友后就变了。”她哭诉道。
以前,她每天要到儿子家里打扫卫生、做饭,为此还特意买了前后楼的两套房子,“我在我的房间里,就能看见儿子在干吗。”
当另外一个女人—儿子的女朋友出现时,她感到:“我的领地受到了侵犯。”
但儿子觉得,“我需要有隐私,我需要独立,哪怕我受点累,但我是一个成年人了。”
儿子和女朋友试图去说服妈妈,“妈妈,我们的生活,自己真的可以处理。”
妈妈哭了:“你怎么能这样呢?长大了,翅膀硬了,就不需要我了吗?”
这就是一个没有边界的极端例子。
我们这一代,很多人都背负着这样的精神负担:“我这样做的话,我妈该不高兴了呀。”“我这样做的话,我老公该生气了呀。”
没错,边界的出现,可能会让甜蜜产生一种孤独感,但同时,也产生了自我,要自己去承载自己,而不能把快乐和价值感只建立在另外一个生命体之上。
这恰好是我们成长的非常重要的基础。
他会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让自己以自我独立的方式存留于这个世界当中。虽然这个成长看起来撕裂而痛苦,但拥有这个边界,他才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决策。
父母也一样。他们有他们的快乐,你要相信,身边的人离开了你,也同样有独立快乐的能力。
有两类人,他们以儿童的方式存在于一个成年的躯壳当中。
他们往往个人边界非常不清晰。
第一,自恋。
这种人不管别人说他好不好,他都依然能够让自己非常愉快地停留在自己认为的价值体系当中。他的边界已经蔓延到世界的每个角落。跟这种人在一起,会非常有压力感,因为他不允许你判断,不允许你独立,不允许你评价。
第二,依赖。
如果一个人过度依赖,就相当于放弃了自己的边界,而以你的思想为思想,以你的选择为选择,久而久之必会出现问题。
我有一个女性朋友,结婚11年,她先生突然提出离婚,离婚的原因是:他太累了。
她说:“我没觉得我怎么样啊。”
但她的先生跟我说,“我妻子下楼买一根葱,要给我打个电话,问这个葱我是要买长的还是短的,粗的还是细的?她去坐公交车,要给我打电话,问我是坐公交,还是坐地铁?出差时我帮她把箱子里每一样东西都装好,然后她给我打电话说,你把我那个杯子搁哪儿了?”
“我累了。”
的确,这等于一个人是背着你一起去生活,慢慢地就会疲惫。如果你太过依赖,而放弃了自我,时间长了,就会出现两种结果:一种结果就是别人不堪重负,先撤了;还有一种结果,就是你觉得自己越来越没用,进入一个自我贬低状态中。请一定记住:心理成熟的人,是情绪成熟、个人独立、边界清晰的人。
要成为这样的人,必须勇敢行走在黑暗里:真实地感受和面对你的情绪,勇敢实现自己的经济和人格的独立,保卫自己和尊重他人的个人边界。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威尔弗雷德·鲁普莱希特·比昂说,当我们能够接受一定的不完美时,我们才有可能去看到美好的东西。
如果我们内心有黑暗,有缺失,正好,借此机会勇敢地在黑暗中行走、探索和打破,你会发现:拥有成为一个心理成熟的人的想法,本身就意味着,你是一个内在有力量的人。
这就是你成熟的起点。
以上部分文字摘自《反脆弱》,壹心理 编著,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北京紫图图书出品。图片来源于摄图网,转载请注明来源《反脆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