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女子失踪案”在热搜和微信上刷屏的那两天,我忍住了那股子发言的欲望,但事实上,是因为别人比我都写的快,写得义愤填膺。
更重要的是因为本号(老西门的云事)上一篇《作为文化商品的yamy,如何应对职场pua?》的后续发展,我的文章发布时间恰恰卡在中间节点,事情在之后发生了新的转折。
虽然我信奉事实是在发展中完善,但是追着热度跑的作者(当然指我自己),的确会被舆论所抛弃,我以此反思。
01究竟是我们反复无常,
还是事实反复无常?
“杭州女子失踪案”顶上热搜那天,我在医院陪父亲看病,坐在椅子上休息的片刻,我才看到这则时间跨度十几天的新闻大结局。
但事实上,我发现那天更多人讨论的是许多官方媒体未经核查就发布不实新闻的问题。
读者群截图我不清楚他们是否是在职的新闻从业者,但是评价起来实在不含糊,句句在理,但又句句显摆着自己的高级。
包括在此事之后所引发的一场讨论。
针对《当灾难变得萌萌哒》一文的讨论我们都对新闻传播行业表示失望,但没多少人真正去做那些改变失望的事。
前文说yamy事件的后续发展,让我有些反思,原因是文章在7.23号从公众号发文之后的第二天,yamy事件的舆论倒向了徐明朝。
有人说yamy毫不考虑给她提供音频的同事、也有人说yamy也太不行了,怎么一点也不能忍受老板的责备……
网友评论截图这样一个巨大的转变,是我完全没想到的,但转身想想,好像又在意料之中,在这个互联的时代,集体感和归属感的最好方式就是站位。
02专家何以至死?
如果你跟着前文的思路再多加思考,就会发现一点,这里都缺少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专家。官媒出现问题、yamy事件的舆论导向,讨论最多的是都是大众,而非专家。
是没有专家吗?他们没有参与这些公共辩论吗?
显然不是,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声音太小,小到被淹没在情绪充斥的辩论海洋中,另一方面则是今天的专家本身就发生了一些变化(下文)。
托马斯·M.尼科尔斯在《专家之死:反智主义的盛行及其影响》里曾提到“我们对专家不是抱着一种善意的怀疑,而是积极的憎恨,很多人认为专家是错的,仅仅因为他们是专家。”
托马斯·M.尼科尔斯《专家之死:反智主义的盛行及其影响》
那些没由来的自豪感让我们忽视专家而轻信自我的判断。而互联网时代嘈杂而精彩的世界让我们无比坚信自己就是最对的,其他人都是错的。
当然以此延伸开来,我们有很多东西可以讲,尼科尔斯花了一本书时间讲了这么一件事,我花这么点篇幅着实不能讲得很明白清楚。不过要明白专家今天面临的境遇,只要多加思考,总有那么一些端倪显现。
03所有以“爱”之名,
其实都是以“爱”换名(气)
前文所说的专家,我定义为“自己的专家”,而非真实的专家。
而今天我们所熟知的“专家”更多以一种新的方式出现。他们拥有热搜体质——李佳琦们,他们有话题度——罗翔老师们(B站)……
我们都不愿以恶意去揣度他们的意图,而且他们的确也带给我们很多“好处”,在薇娅、李佳琦的直播间,可以买到更加便宜实惠的商品,在罗翔老师、毕导的B站里可以开拓法律和科技的视野,但换一方面思考,他们实质上却是在赚我们包里的钱以及日益珍贵的注意力。
尼科尔斯说,“网络上有源源不断的事实可供搜索,人们以为这些事实堆砌起来就是专业知识,就沉浸在这样的幻想中,以为照葫芦画瓢,就可以拥有良好的知识素养。”但事实上,“互联网世界和现实生活一样,名气和金钱很重要”。
所有以爱之名为我们考虑的人,其实也在借由我们来服务自己,金钱也好,名气也罢。
写在最后
那年,魏则西因为百度上的竞价排名广告丧失了自己的生命,似乎在用另一种方式提醒我们,这个时代给了我们了解所有信息的机会,也让我们离专家越来越远,离有些事实越来越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