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电影是我的至爱之一,也是那个年代几乎所有人的爱好!
[ 一 ]
公社的广播站负责这一块,播音员通过喇叭一播:今天到××大队放电影。
各个大队的人就都知道了。
一般是距离公社最近的村庄先放。
大队派去拉放映机的人,早早就把机子拉到了大队部。
黄昏时刻,放映员还没来,大队的电工,就早早的搭影幕、扯电源了。
旁边总有几个大人帮着扯的扯、拽的拽,白长的影幕四个角被牢牢固定在两棵正好间距的树上。
【 二 】
知道村里要放电影,大人小孩都变得非常兴奋。
尤其是孩子,这时候家长叫干什么都乐得去干,但都要追问一句,能晚了看电影不。
得到大人的否定回答后,就会飞也似的赶紧去做,唯恐真的晚了。
大人们早早的做晚饭,孩子们则占好位置。
一般在放映员周边的位置最佳。放映用的桌子、电源早已拉摆好,单等着放映员出场。
孩子早已囫囵吞枣的吧嗒两口饭甚至没吃就做在自己的位子上了,整个电影场里已是黑压压的,外村的人群还在拖拖不断的涌进来。
不大会,放映员打着饱嗝,摸着嘴挤进人群,打开机箱(别人是不能事先动的),熟练地支起来,咔嚓挂好前后的胶片,扯出一段片子,插在后轮,对好焦距,试一下镜头,正好。
还要等大队书记讲话。只见书记对着话筒吹了吹,试一试喇叭有音没,然后,咳嗦两声说:“这个,这个,啊,都别说话了,开始放映。”
只听咔嚓一声一束光柱投向屏幕,整个会场变得鸦雀无声。
【 三 】
一般,开头都要放半个小时的 “加映片”:中央新闻纪录片厂的纪录片居多,其次是普及农业科普知识的等等,这是我们最不喜欢看的。
这时候说话的就多。原来都不吱声,见还没放“正片”,又开始乱了起来:喊孩子的,找爸妈的,找同学的、亲戚的,乱七八糟。
最喜欢的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 “战斗”片。只要看见片头出现的 “工农兵”图像,大家就会兴奋不已。
大家的心情跟着电影里的情节此起彼伏。
有时长叹,有时唏嘘,有时欢呼,有时哭泣,有时张大嘴,有时捂住眼,有时跺脚,有时鼓掌……电影放完了,大家才从里面情节中走出来,短短的一个半小时,真是人间的一部悲喜剧,好像跨越了几十年!
直到都拆屏幕了,人们才依依不舍,陆陆续续的走开。
【 四 】
我那时看的电影有:《渡江侦察记》、《三进山城》、《英雄孤胆》、《地道战》、《地雷战》、《智取华山》、《平原作战》、《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黑三角》 、林海雪原》、《红日》、《鸡毛信》、《英雄儿女》、《董存瑞》、《刘胡兰》、《狼牙山 五壮士》、《青春之歌》、《西安事变》等等。
第二天又到邻村去放映了,我们也早早跑到邻村去看。
不管是看过还是没看过,都再看一遍。
有时是邻村先放,放完了,紧接着再到我们村放,叫“跑片子”。
等看完,都月落西山,有的孩子都睡着了,大人也不找,等到家没见孩子,再回去找,在场地正酣睡呢。
像我爷爷奶奶他们不识字,也就无所谓看正反面了,他们一般和许多老太老头就坐在屏幕的背面看得津津有味。
渐渐地大了,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就有电视了,电影慢慢淡出了我们的视野。
但可以肯定地说,电影是那时人们最重要的文化大餐!对我们好几代人的影响,它是功不可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