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造成条件相似的人与人之间差异的主因,不是智商而是心智模式,也就是人们不同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或者说是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和观念。心智模式应随环境变化而不断调整升级,要注意不要把感受(潜意识、非主观、自定框架)作为事实的固定思维模式;不要把过去经验形成思维定式而不进行升级换代的做法。
追求安全感是人类生存必要的正常行为,因为一旦生活在毫无安全感的时空,只怕长期下来精神都会因绷得太紧而出现问题,寿命估计也不会长。所以文中反对的是过度追求安全感或追求绝对的安全感。
首先绝对的安全感是个假命题,这世上哪有绝对的事,如果强求绝对,无异于自寻烦恼。
而过度追求安全感只会妨碍自身的发展,具体行为包括对于在房子、高学历、职业和爱情上过分寻求安全感的执念,而这样的行为将会导致我们失去大量机会。比如不顾自身发展规划过度强调买房、买大房,会因占用资金过多或负债太多,失去投资其它高成长项目机会或选择异地工作的机会;又比如爱情,过度追求安全感,其实是自身的恐惧或过于自爱所致,害怕自己受到伤害和背叛。
我们应该意识到过于追求安全感,会让人退化、失去机会、不敢抉择、不愿去尝试、成为无趣且僵化的人。
所以我们应放弃绝对安全的错误观念,在损失可控的范围内大胆进行尝试,给自己适当的压力,勇于投资自己的财富和人生,成为一个对探索新事物充满兴趣的人,随时保留自己主动选择的权力和能力,不管是工作上还是爱情上。
总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到环境、归结到别人身上,这就是谬误归因,也就是受害者心智模式。
这种心智除了能够自我安慰及比惨获得同情外,不能获得反省、不能得到成长、不能从失败中进步,只能越来越接近一个真正的受害者。
我们要认识到世界本没有绝对的公平,追求绝对公平反而会造成新的不公平。同时改变环境很困难,在没有相应能力前不如先改变自己,而不是只会抱怨不公平,坐等环境改变。所以我们应摈弃受害者心智,给自己脑中加上警报器,当发现把自己的问题归因于别人时,就要警醒自己别犯受害者心智的毛病。
这并不是圣母病,把一切责任都归于自身。而是想要获得成长,就得先改变自己,做好自己。而环境和别人不是你想就能改变的。我们可以实践一下,在孩子借口功课太多所以不认真、练习太多所以完不成、管教太严厉所以自己态度也不好时,用以上道理去帮助的教育她。虽然可能还不能全盘接受,但希望能在她心中种下一颗种子,明白找借口而不是自身反省的坏处,从而警惕成长道路上可能陷入的受害者陷井。
追寻成功也好、寻求人生的意义也好,都会有两种不同的视角,一种是社会普遍认同的,还有一种是自我内心所认可的。
一味专注自己内心而毫不顾及大众观感固然不妥,毕竟人的本性还是社会人嘛。但任由社会共识左右,迷失个人本心,恐怕多数人都做不到成功,毕竟社会传统意义上的成功人士只是极少数人才能达到,那么多数人的人生就是失败的或者说是不成功的吗?那也就更谈不上人生意义了?当然不可能!
所以我们应当在以社会的共识来修正、来提升自我内心的认知的同时,认清自身的独特性和本质需求,而不是一味盲从和全盘接受改造。一方面坚持自我追求,另一方面不断完善自我以适应社会环境。
既有自己独特的个人色彩标签,又不至于过于特立独行,为世人所不理解甚至不容。毕竟我们大多数人只是普通人,做不到逆时代而行,反而应借其潮流、风势助力自己的成功,以实现人生意义和价值,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头像.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