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逢人只说三分话”?有些故事,只讲给懂的人听

“逢人只说三分话”?有些故事,只讲给懂的人听

作者: 越过浅丘 | 来源:发表于2020-11-23 08:49 被阅读0次

    半山一个小小的晒场,四间房屋一字排开,依次是灶房(相当于城里的厨房加餐厅)、堂屋(相当于城里的客厅)、卧房和杂物间。

    正午的阳光照进厅堂,大地炎热无比,劳作半日的农人昏昏欲睡。

    趁母亲做午饭的间歇,我到卧房小睡,为饭后高强度的农活储备能量。毕竟,只是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子。

    肚子虽然饿着,但实在抵不过劳累后的困倦。脑袋刚刚放置到枕头,我肯定就已经睡着了。

    不知道睡了多久,醒来时迷迷糊糊的,穿过厅堂里的阳光,我准备往灶房去。

    就在那一刹那,仿佛神光开启,脑子澄澈清纯。眼前,父亲和母亲靠在灶房房门两侧,睡得很香;耳边,收音机里正唱着杨五郎出家。

    我呆在原地,傻傻地发怔,没想过惊动父母,不言不语地站着。

    是母亲猛然醒来,一家人开始吃午饭。午饭很简单,几把米加上几个红薯熬成稀饭,一份泡菜,一份炒菜。

    正吃着,偏东雨(夏天的阵雨)来了,雨势又大又猛,来得很突然。一家人几乎同时冲向晒场。

    晒场上晒着上午收割的粮食,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收拢、装框、搬进堂屋。人在非常时候总能爆发巨大的力量,一个箩筐能够装接近100斤谷子,我居然可以一下子抱起来跑进堂屋。

    一场和阵雨抢时间的战斗瞬间打响,又总是在眨眼之间结束。拍拍身上的灰尘,不用管衣服是否湿透,一家人安安心心地继续吃饭。

    小时候的故事,温馨,清晰。有些故事,母亲偶尔会怀疑其真实性,那些情节,她都模糊不清了,我怎么可能比她更清楚呢。

    然而,怀疑归怀疑,母亲总是听得津津有味。三十年过去,我们家早已搬进城里,故事依然在讲,讲的人、听的人依然乐在其中。

    有好几次,不知是过于兴致勃勃,还是想拉近距离,我居然和业务合作伙伴聊起了小时候的故事。

    讲着讲着,场面徒然显得尴尬:客人在听着,不好意思打断我的话,也不知道怎么回应;我讲着,发现自己回不到从前的画面,不知道该怎么把话题转回来。自己干笑两声,“跑题了、跑题了”。

    事后,我总是告诫自己:有些故事,只能讲给懂的人听。

    那些我们心灵成长的故事,没有相同经历的人,听不懂;不关注你的人,不愿意听。

    那些忧郁的、伤心的故事,听不懂的人会把它当成八卦新闻、四处传播;你的忧伤不但没有减轻,反而会加倍。

    那些欢乐的、成功的故事,你觉得自己是在分享,别人却以为你在显摆,无端地生出嫉妒心,以至于在日后莫名其妙地打压你。

    那些私密的故事,最好当成隐私永远埋在心头,不要让人嘲笑,更不要让人当成把柄;越是私密,懂你的人越少,替你免费传扬的人越多。

    我们讲故事,本意是想更好地沟通,交流感情,增进了解,深化友谊。人际沟通中的自我袒露,最好的方式是讲故事,尤其是自己的故事。

    一个人,如果没有故事可讲,生活总是缺了些丰富多彩;面对一个朋友,不讲故事,总是单调乏味。当然,酒鬼除外,为了喝掉一壶酒,两个酒鬼可以就一句话反复说上无数遍,故事派不上用场。

    故事,只讲给懂的人。当我们准备开口讲故事,一定要先想想两句古话。

    一句叫“交浅不可言深”。两个人相处的程度不够,讲多了,对方或许会觉得受宠若惊,反而心生防范;也可能因此而把你看轻,以为你不过尔尔,进而想方设法套你话、不怀好意糊弄你。

    另一句叫“祸从口出”。这个世界,没有人因为不讲故事而得罪人、甚至犯罪,但总有人在滔滔不绝中自毁长城、自绝生路,成为自己的掘墓人。古今中外,这样的案例滔滔不绝,说一个身边的:有一位朋友当年快要升职的时候,老板请他喝酒,想进一步了解。席间,谈起各自的家庭,这位朋友不知哪根神经短路了,竟然讲起了自己父亲当年的一桩桩喝酒的糗事儿。他以为只是笑话和趣闻,老板却是这样想的:一个连父亲都不尊重的人,不可委以重任,不足以成大事儿。

    古语“逢人只说三分话”,话里说的是防范,但更是一种无奈、一种试探、一种自我保护。我们讲的故事与他人理解的故事往往不是同一个故事,同样的语言不同的含义,事与愿违,我们发出的信息在别人收到时已经发生变异。

    故事,讲给懂的人听,“三分话”足矣;故事,讲给不懂的人听,说破嘴皮也无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逢人只说三分话”?有些故事,只讲给懂的人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qxpi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