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安藤忠雄论建筑》书摘

《安藤忠雄论建筑》书摘

作者: 日本建筑译介 | 来源:发表于2017-01-25 13:20 被阅读208次

    《安藤忠雄论建筑/建築を語る 建筑工业出版社

    “事实上,我认为安藤的作品还不能表现出他更高的理论境界。”

    第一次接触到的欧洲建筑与我所了解的日本建筑完全不同。从与自然对抗似的矗立着的形象中,感觉到欧洲建筑的背后渗透着人的“理性”,存在着一种“秩序”感。我被它那强烈的力量感所震撼了。同时,通过观赏完全不同的“西欧”,反而更加强烈地意识到了“日本”


    日本的建筑设计是依靠传统的技巧与感觉,从局部开始构思。与此相反,欧洲建筑则是从逻辑构成的原理出发,即从整体出发,然后逐步向局部展开。在这一点上不仅建筑是这样,音乐可以说也是这样。前不久去世的武满彻先生生前经常说日本的音乐重视局部,而缺乏整体的构成,因此“缺少强劲感”


    在数字领域中,往往是从无限的现实世界的信息中,通过消去主要要素的中间部分的做法,来进行数字化处理的。如果人们用被选择过的世界来取代现实,来认识世界的话,这难道不是极其危险的吗?


    对我来说,建筑是相反概念的抑扬,它处于微妙的关系之中,是内与外,西方与东方,局部与整体,历史与现在,艺术与现实,过去与未来,抽象与具象,单纯性与复杂性两极之间的,同时又渗入自己意志而升华出的一个综合表现形式。在这里注入自己的意志,发现一个“建筑的理想状态”,对我来讲就是建筑行为。


    (摘者注:在谈到莱姆·库哈斯领导的OMA设计的乌德勒支的大学设施“埃迪卡托里阿姆”时)

    他的建筑被《埃卢·库劳克》、《a+u》等杂志登载。通过照片、图纸等,我们只能了解到建筑的大致构成和形态。照片只选择构图好的地方拍摄,建筑的实质“内容”难以搞得很清。这座建筑也是同样,只通过媒体很难了解它的全部。但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则能感觉到该建筑从设计理念到细部处理的思考过程。也就是说,建筑不通过自己的实际体验,不实际接触那种实地的氛围,就很难理解到它的实质。


    中国有代表性的建筑可以说是北京的紫禁城和天坛。这些建筑左右对称,可以说是非常理性的建筑,不合乎常人的感觉,给人一种巨大的压迫感。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一个让人感觉有很强的权力象征性的建筑。从整体上看建筑很坚实,但局部却相当敷衍草率。与平面图上看到的不同,实际看到的建筑,似乎在说,我以外均非建筑,给人一种不快的感觉。


    我认为日本的建筑美学思想与西洋的有着很大的不同。我设计的所有建筑几乎都是用清水混凝土建造的,以几何形体作为基本构成要素,也就是说,是按照西洋的合理主义精神建造的建筑。但不可思议的是,在外国人眼里却被认为是日本式的东西。我并不认为自己设计的建筑是日本式的,这令我感到很意外。或许作为精神食粮,日本人的包括触觉的材料感、尺度感等,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我们自身的身体感觉。在思考建筑的地域性问题上,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如果愿意给自己的人生加一个赌注,愿意知难而进的话,建筑设计也可以说是一个有乐趣的工作。有不顺、也有成功。我之所以认为选择建筑设计是正确的,这是因为自己思考的东西、描绘的图画、自己在书本上学习到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用有形的东西表现出来,我能向社会、向人们提出自己的主张。


    经常会听到有人说,建筑师这个职业可以将自己的作品流传于世,真让人羡慕。事实上,现在的建筑并没有那么长的寿命。但是,也有像我接触了藤井厚二的建筑后,了解了他的思想,我也进行了思考,这样才将其继承下来。我想也只有这样的传统方法吧。虽然建筑在街道上长时间显露“自己的面孔”多少有些“现眼”,但是自己的想法在一定时间内可以保留下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筑是一个理想的工作。


    (摘者注:谈到自己曾经的方案最终阴差阳错用到了中之岛公会堂上,感到很欣慰,等到了这样一个结果。)

    所以说同学们应该珍惜二十来岁的时光,对建筑以外的,如现代音乐、现代美术、文学、哲学等,对深化个人思考所需要的东西,二十来岁就要打好坚实的基础。二十来岁的理想在四十来岁的时候还难以如期实现的话,到五六十岁的时候一定会开花结果的。村野藤吾先生真正开始发挥自己价值是在七十岁以后,当然那有二战的原因。但总之,二十岁前后如何生活是极其重要的。


    建筑杂志中,只是将最终完成的作品照片登载出来。实际上,正是完成前的过程才有许许多多有趣的故事。听到一些情况,知道了原来是这样,有这种做法,如果是我的话会这样处理等等,为了使对方更好地理解设计应该如何考虑好等等内容,是杂志很难传达给我们的。


    (摘者注:谈到因此前有想法,而在阪神大地震后很快接到六甲集合住宅的委托。)

    建筑师不要在家等着人家来委托自己做设计,而是要时刻准备一些想法。


    (摘者注:谈到瓦兹高塔/Watts Tower)

    一般来说,建筑是设计者、厂家、施工人员等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但他是一个人,耗费33年的时间建造这座建筑。这是一种特殊的情况,但是我从中得到了启示,建筑是可以边思考边建造的。

    前些日子,我们请贝聿铭先生来讲学。他说:“在卢浮宫我想设计玻璃金字塔时,第一次非常强烈地意识到了历史,当时一边思考历史一边思考建筑。说真的,我有一种思考历史太晚的感觉。”

    建造建筑必须认真地思考历史、思考未来,不应该只是用材料或建筑构思来建造。


    阿尔多·罗西曾说过“城市的记忆”、“建筑的记忆”,将这些东西如何刻入人的体内,在考虑建筑设计时是非常重要的。……旧的东西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还必须传承给下一代。这些正是建筑师以及现在生活的“个人”所应负的社会的历史责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首先对建筑要有“爱情”


    2015年6月整理并发布于微博主页(一直忘了在这边po),且作更新。

    新年会继续补坑,感谢关注,比心。

    “日本建筑译介”翻译日本建筑各类资讯,覆盖建筑报道、展会信息、座谈记录等。

    译自网媒、平媒,暂未涉及版权,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

    所有内容皆为首译,如有错误请及时与发布者联系。

    译文汇总于简书(www.jianshu.com),最新动态可关注新浪微博@日本建筑译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安藤忠雄论建筑》书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rbt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