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574577/9f6420af98dae2b7.jpg)
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她喋喋不休地倾诉自己的烦恼:最近单位有一个升职的机会,她是最有希望的人选,但是前提条件是必须到另一个城市去工作一段时间。她自然很想升职,但是又担心工作调动之后,她无法照顾到自己的家庭和孩子。
她为此很是忧虑,辗转难眠,纠结了好几天,也没有决断,于是只好求助于我,想听听我的意见。
在我看来,这件事情就像一个人午餐吃面条还是米饭一样,只需要在其中做出一个选择就可以了。但后者的选择无关事业家庭,也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什么重要的影响,因而轻而易举就能做出判断。
在一些看来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我们总是能轻而易举地说服自己,而面对一些自认为重要的问题,却总是举棋不定,患得患失。
我们的不快乐,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种纠结。一旦做出了决定,内心自然就安稳了,原先如狂风巨澜一般的情绪,便也平静如一潭碧波,微风过处还会泛起美好的涟漪。
在碌碌的人世间,人们都想得到更多,以此来增加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有人花费了毕生的气力,积累财富,撒手人寰时也只是孑然一身;有人殚精竭虑,苦心经营,步步高升之际,却也是两鬓萧疏、心字成灰之时。生命最是无常,它的瞬息万变常常令人猝不及防,难以应对,这也正是它的迷人之处。若能修得一颗寻常心,以不变应万变,自能享受人生中的诸多风景。
人生的幸福常常驻守在从容笃定之中。例如走在路上,突然看见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盛开;例如在公交车上,偶然遇到一个多年不见的朋友;例如不小心滑了一跤,抬起头看到陌生人微笑里的关切;例如黄昏时分,一个人面对夕阳看晚霞染红了西天;例如静夜里读书,读到会心处,嘴角自然泛起一个微笑……这些触手可及的幸福,在一团乱麻的心绪之下,是不太容易捕捉得到的。因而,安定内心,才能在平淡无奇的事物中,如品茶一般渐入佳境,从而嗅到生命之花的清香。
![](https://img.haomeiwen.com/i8574577/2bf999350b8070ef.jpg)
苏东坡有词云:“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外在的世界纷纷扰扰,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能够处变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便可达到佛家所谓“禅定”的境界。参禅的第一要义,便是静定,心不安宁,何以明心见性,领悟佛法的大义?
禅宗有一则著名的公案,讲的是北魏孝明帝在位期间,洛阳僧人神光仰慕菩提达摩,便起身去少林寺拜见他。到了达摩面壁的地方,日日夜夜苦苦等候,达摩却始终面壁端坐,不发一言。十二月九日夜里,下了一场大雪,神光立于雪中,岿然不动,积雪渐深,以致没过他的膝盖。他的执着令达摩心生怜悯,便问他所求何事。答曰:“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为明心志,神光自断左臂,请求达摩传授佛法真谛。达摩说:“佛法的真谛没有办法从别人那里得来。”神光又说:“我的心不安宁,求师父为我安心。”达摩说:“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神光思索良久,说:“我找了半天却一无所得。”达摩因之曰:“我已经为你安心了。”
菩提达摩智慧超卓,他自然明白安心之法从别处无法获得,只能清净自身,了悟生命,解脱外物对心灵的束缚,方能使内心圆满通达,从此不纠结,不烦恼。参禅之人如此,普通人也应如此。所谓的生活禅,正是要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的坐卧起行中,以自然之眼反观自然,以自在之心体悟生活,虽不闭关枯坐,却能在日复一日的修行中明澈身心,进而发现生命的大美。
一日,年近不惑的六祖惠能回到故乡广州,在法性寺逢一名为印宗的和尚宣讲《大涅槃经》。有僧人问印宗,经幡因何而动?有僧说是因为风动,有僧说是幡自己在动,争论不休。惠能听罢,淡淡一笑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心在动。”心若动,心中的幡岂有不动之理?心若不动,何以见得幡动呢?惠能此答,深得禅宗要义。
人世无常,坎坷困顿终不可免,然而若有一颗不动之心,便可看到一路花开,岁月静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