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一直逼仄在产假的小时空里,来回不足百米的家、喜怒无常又可爱的小宝,交流的也只有老妈、老公或者婆婆~~每天24小时的日子是重复又简单。
小宝出生时,在同一个城市的舅舅和表姐就来探望,给了不菲的红包,诚惶诚恐,按自己想法给了回礼。
父母却觉得不合适,总在电话或当面提醒,“要请客,要周到”
我总是不耐烦,风俗礼仪,人情往来,于我而言如同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没有太多的乐趣,唯有担心、顾虑和不安。
但囿于不好违逆父母的要求,还是张罗爱人邀请了舅舅、舅妈和表姐,吃了餐饭,曾经设想可能只是形式过场,但反馈貌似不错,舅舅们挺开心,与我父母、爱人聊的也很愉快~~
后来,回了趟老家,又颇为疑虑的看着父母张罗小宝的双满月宴席。老家城市的舅舅、姨妈、叔叔和伯伯们,还有同辈的堂哥、堂妹,表兄弟们都来了,足足坐满四桌。
大家吃着,聊着,喝着,说着各自的经历,过去的趣事,子女的成长过程中的喜悦和烦恼……再次体验到了,那份久违的,与亲人相处的亲密和温馨。
02
不知几何时,总感觉各式宴席只是无聊的社交,没有温情,充斥着虚伪的客套、言不由衷的赞美、浮夸的炫耀、物质化的礼金~~实际暗地涌动的却是攀比和计较。
宴席过罢,主办方往往一一清点着各位来客的礼金金额,度量着情感的深厚,计算着交往的利弊,甚至影响着双方今后的交往………
凡此种种,让我感觉厌倦,无聊,无趣,浪费时间,耗费心力。
只是,身为世俗社会成员的一份子,人情往来,自然难以避免。很多时候,硬着头皮,满脸堆笑,机械化、格式化的问好、称赞,内心却是千万次的想要逃离,身心分离,好累!!
为了避免这种分离的冲突和焦虑,我往往选择鸵鸟式的拖延和逃避。但自知,我本烟火气浓郁的凡人,起码,当下我依旧无法抵挡物质世界的种种诱惑。这其中,自然免不了,与人交往,参加各种宴席~~
03
学心理学,是为了解惑,直面难题和释放压抑……为何我如此厌恶或者逃避一些社交,为何会有如此多的不安和顾虑~~
追溯原因,还是源于自小的经历。
小时候就见证了父母在应对各式人情来往过程中的种种烦恼,一边是私下的担心或牢骚(怕没招待好、怕客人们会有非议),一边是礼貌式的客套……还有宴席过罢,对我言行举止的点评和总结,总能挑选出我的不足和毛病,哪句话说的不体面、吃饭的样子不礼貌、不大方、要多多学习谁谁谁……
orz,慢慢的,我开始戴上了父母期许的面具,小大人般的客套着,但却越来越不开心,不喜欢宴席。因为,内心深处觉得与人相处,是一件如此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我们付出了时间、金钱,精力,却在终了总结盘点时发现诸多不完美,诸多可能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心生焦虑,将自己逼入烦恼的泥泞中……。
而人有追求开心、幸福,逃避痛苦的天性和本能,这种本能必然驱动自己回避痛苦的源头,通俗的说,干嘛给自己找不自在,找不开心。而宴席无疑是社交最正式、最典型的场所之一,厌恶宴席,逃避宴席,追寻其本质,就是回避社交,回避与人相处。
04
人要脱离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并非是件简单的事,需要不断自我觉察,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需要不断的打破和摒弃旧有的思维和心智模式,重新建立新模式。
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维持了30年的模式,哪能说打破就打破,而且一种模式往往又具备一定的生命力,他们野蛮生长,强悍的存在。尤其当我们因为害怕,选择强硬的对抗、摧毁、扼杀时,其又以更强大的姿态对抗着、存在着。
不对抗,跳出舒适区,时刻觉察,经历不同的体验,也许是条破解之路。
不对抗,平静接受,与之共存,接受自己也许并不擅长社交,但不强迫自己要变的和社交达人一般,游刃有余,就笨拙的去做自己好了。
跳出舒适区,其实就是不对抗的延伸,去体验,去接触该接触的人,去办该办的宴席,就去做。
时刻觉察,觉察那种否定的声音,觉察在与人交往中不自觉间对自己的挑剔和评判,悦纳自己,欣赏自己。
经历不同体验,将美好的体验内化为模式中的一部分,慢慢的去消融不好的、负面的影响和模式。其实,当我们敞开真心,不纠结于世俗的名利攀比,宴席中,还是可以体味到那份与人相处的友情和亲情,享受到那份与人链接的温情。
so,忘记批判,不臆想可能的负面影响,抛开面具,敞开内心,在烟火味中,体验生活,做自己。
图片发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