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张巡《闻笛》: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张巡《闻笛》: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作者: 墙头草说 | 来源:发表于2021-08-13 19:08 被阅读0次

    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史叛军侵占长安和洛阳,中原地区沦陷。时任真源县令的张巡和时任睢阳太守的许远合兵固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在极度艰难的条件下,英勇作战,历大小四百余战,歼敌十万余人,阻遏了叛军南下之势,保障了江淮数千里地方。最后,因粮尽城破,壮烈牺牲。在固守睢阳期间,张巡写下了《闻笛》一诗,原文如下:

    岧峣试一临,虏骑附城阴。

    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

    营开星月近,战苦阵云深。

    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音。

    “岧峣试一临,虏骑附城阴”,我登上高峻的城楼向城外眺望,发现敌人的骑兵围聚在北城墙下。在战争的间隙,诗人登上睢阳城高峻的城楼,敌我形势在眼前展露无遗。诗人以“岧峣”形容睢阳城的高峻城楼,暗示城防坚固;以“附城阴”形容敌人大军压境的形势。在这里,诗人采用的是以点带面的表现手法,北城墙下的形势如此严峻,其余三面城墙下的形势可想而知。面对敌军压境的形势,诗人只能依靠城墙和城内有限的守军来固守,可见形势的艰危。

    “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不经历飞扬的尘土的洗礼,怎么能理解天地之心?在颔联中,诗人表明自己抗敌的决心。面对艰危的形势,诗人并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他以“风尘色”喻指战乱,以“天地心”喻指赤诚之心。正所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在国家危难之际,诗人以“诚臣”自许,他不畏惧敌军压境,凭着忠贞报国的心志,誓要与敌人抗争到底,这表现了诗人凛然的爱国主义精神。

    “营开星月近,战苦阵云深”,打开营门,觉得星星和月亮更近了;经历了艰难的抵抗,战斗的气氛愈加紧张。在颈联中,诗人转而写景,“星月”的光芒幽微,烘托出了战场幽暗的氛围;“阵云”弥漫,烘托出战斗的紧张气氛。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苦战,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叙》中说:“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旷日持久的战争使城中的士卒疲惫不堪,然而敌军的生力军却源源不断。自从决定固守孤城的那一刻起,诗人和城中的士卒们就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了。

    “”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音“,在早晨和黄昏的时候,远远地传来了悲凉的笛声。诗人站在城楼上,听到了从远处飘来的笛声,隐微幽咽,时断时续。在诗人听来,这笛声竟与自己的心境如此契合,一时之间,心潮澎湃,悲凉、壮志、忠诚、决绝……各种情感一齐涌上心头。在前三联中,诗人虽然没有直接写笛声,然而诗人的情感却是由笛声所触发的。在尾联中,诗人以笛音收束全诗,在照应题目的同时,也为全诗增添了悠远的韵味。

    清代学者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评论道:“张睢阳《闻笛》诗及《守睢阳》排律,当置《六经》中,敬礼之,勿做诗读。”他把这首《闻笛》与六经相提并论,主要是敬慕张巡的气节。《六经》中有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而张巡则以实际行动饯行了《六经》中的标准,其人格气节,千古流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张巡《闻笛》: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rjjb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