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6日,教体局在石林干部学院举行了山城区心理健康教育第二期培训,这一期重点讲的是案例和实操分析。
作为一名兼职的心理健康教师,目前我学到了心理学知识很少,根本不会实地操作,这次培训就给我了指明了方面和具体操作步骤和方法。
上海交通大学赵敬雯老师给我们带来的讲座是《心理危机的识别、评估与干预》。
![](https://img.haomeiwen.com/i13112719/7bd0d3e526167499.jpg)
赵老师主要从心理危机的识别、评估、干预三个方面进行讲解,赵老师是一位很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不仅长得漂亮年轻,讲课水平还很高,能把深奥难懂的知识点通过具体的案例讲得深入浅出,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
心理危机可以分为发展性危机、境遇性危机和存在性危机。
发展性危机是指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对急剧的变化或转变所产生的异常反应,如入学、升学、性心理、人际关系等。
境遇性危机是指意外事件,如交通事故、人质事件、突然的绝症、校园霸凌或死被强奸、被虐待、自然灾害等。
存在性危机是伴随重要的人生目的、人生责任和未来发展等内部压力的冲突和焦虑的危机,如生命意义感等。
![](https://img.haomeiwen.com/i13112719/e96d254ad5019dc5.jpg)
怎样和有自杀念头的人谈论自杀?
1.询问Ta的想法:先理解与表达出对方的遭遇,再说说其他人在此困境的行为,最后问对方是否有过类似的想法。
2.稳定自己,不要同情。
3.对自杀想法没有评判,表示理解、接纳和关心
4.鼓励Ta去寻求专业的帮助
抑郁发作的症状:1.情绪低落 2.思维迟缓和悲观 3.意识行为减退
抑郁的自杀危机:活着痛苦,想解脱。活着是累赘,不想跟家人添麻烦。我没办法让自己不难过。我跟无能。别人也没办法帮到我。
三无:无望、无助、无价值。三自:自责、自罪、自杀。
如果关注到了学生的自杀信号,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可以正面表达自己的关心和支持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但我在这里支持你"
"你最近是不是很难受/很辛苦"
"我很担心你"
"看到你现在的样子,我非常心疼"
"我想让你知道,如果你想和人谈谈,我就在这里"
"如果你想和任何人谈,即使不是我,我也会尽力帮你安排"
"我们现在怎样才能为你提供最好的支持"
赵老师刚开始进行的热身活动,让我真正了解我最近最想做的三件事情:旅游,不看孩子睡觉,学习游泳。
1.出去旅行,最好不带孩子。2.不用看两个孩子,好好的睡上一觉。3.找个私教学习游泳,将来跟着老公、孩子一起潜水、游泳。
王淑枝老师《心理辅导会谈中的结构化与案例操作》主要从心理辅导会谈的关键、结构化、目标设定和案例操作四个方面进行讲解。
一、心理辅导会谈的关键:
(1)良好关系的建立:专业知识储备(理论、伦理、技术)、外表形象、心理素养(接纳、尊重、中立)、辅导地点的准备(固定场所、安静勿扰)
(2)牢记心理辅导的特点 新:咨询师批评、不包办代替、不偏倚 亲密:接纳、理解、尊重、共情 建设性:促进来访者自我理解,促进其自信、自尊,独立自主的精神,有利于其潜力的发挥和自我成长。
二、首次访谈结构:
1.接待:入座 2.社交性会谈 3.治疗师自我介绍 4.家庭成员自我介绍 5.咨询目标,治疗期待 6.为何来咨询、谁主张来咨询、对咨询的态度 7.曾经对问题干预的方法哪些有效,哪些无效。 8.建立关系,中立 9.初始评估 10.治疗假设 11.初步的治疗计划 12.布置家庭作业
三、共情的操作技术要领
(1)倾听他。转换角度,使自己"变成"来访者。借助于求助者的言谈举止,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按罗杰斯的看法, 共情就是"体验他人的精神世界,就好像那是自己的精神世界一样"。
(2)理解他。回到咨询师自己的世界中来,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间的联系,以更好理解问题的实质。
(3)温暖他。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感受到的情感传达给对方,以温暖的话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
王淑枝老师《团体辅导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自我介绍:我是***,我来自( ),我是一名( ),认识你是我的荣幸,认识我也是你的荣幸! “认识我也是你的荣幸!”通过跟他人说这句话时,我很自豪,感觉自己能给对方提供价值。
![](https://img.haomeiwen.com/i13112719/4de3818d75ebb41a.jpg)
这是我第一次在300多人的大会场主动发言,虽然有点小紧张,但是自我感觉良好。不用在意自己回答的好坏,不用在意别人的看法,只要我开心就好。对我来说也是一个重大突破,勇于挑战自我,在公共场合大大方方的发言,给自己点赞!这也算是自我赞美的具体表现。
![](https://img.haomeiwen.com/i13112719/2c72bb95aa5fc2e1.jpg)
我是这么介绍自己的:我叫***,来自山城一中……实在想不起来用一个词语怎么形容自己,我就想到了“叽叽喳喳”这个词语比较符合我的人设。
我还学会了怎么直接赞美、间接赞美和自我赞美,通过赞美他人和自己,感觉到了世界的美好、自己的美好、他人的美好,心情也会越来越美好。
体验自我赞美 : 说出佩服+你是怎么做的呢?
例如:一般人面对这样的挑战很容易就放弃了,但你可以一直坚持不断的想办法,这份执着与毅力真的很不容易,这样的执着与坚持你是怎么做到的呢?
找出人独特的地方,请她去教别人,会使一个人在其他方面更有动力、有力量。
张艳霞老师《校园霸凌的心理原因及应对策略》
张老师主要从校园霸凌对孩子的影响、校园霸凌背后的心灵密码、应对校园霸凌的心理策略、“有我在、不要怕”四个方面进行讲解。
张老师首先播放了《第二十条》校园霸凌的片段,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今天反对校园霸凌的呼声越来越高? 人性在觉醒、环境在变化。
校园霸凌的6种表现:肢体性霸凌、言语霸凌、性霸凌、关系霸凌、网络霸凌、偏见霸凌。
当张老师讲到嘲讽、恐吓等言语霸凌的时候,我就立马想到上小学时候的自己,四年级刚从农村小学转到城市重点小学,因为普通话不标准,班里的一些女生嘲笑我,有时候还专门跑到我的面前捉弄我:“你带水了没?”“水好喝吗?”
因为我前后鼻音不分,直接把shui说成sui,她们哄堂大笑,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从此变得不爱说话,不敢回答问题。现在才知道我当时也是被霸凌者,只要感觉自己受到伤害,就是被欺凌了。
就像张老师所说的,我们在儿童时期留下的创伤或者负面事件,等到长大后总会在某一个熟悉的情境中爆发。
张老师与时俱进,与时代接轨,给我们播放有关校园霸凌的电影《少年的你》和《第二十条》,让我们了解了霸凌者、被霸凌者、旁观者的心理特征,被霸凌者由于恐惧、好面子等原因选择沉默,见义勇为者就变成了下一个被霸凌者,导致霸凌者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最终导致校园霸凌不断持续、升级。
霸凌者的心理往往是这样想的:我受到的挫折,要“还”给不相干的人。
米勒、伯克威茨等心理学家认为,当遭受了挫折却法向其根源发泄时,有人可能会转移目标向他人攻击。心理学家用“踢猫效应”来描绘,负面情绪在不同人之间流动转移的过程。坏情绪像水一样,往往由等级高向等级低转移,由强者向弱者转移。
也就是说,你施加给孩子的暴力,可能会被他转移给同龄人。
当老师提到“踢猫效应”,我就立马对号入座,每当我在家想发脾气的时候,我总是不自觉地把火发到女儿或者儿子身上,女儿气的直接把火撒到弟弟身上。有时候我是“踢猫的人”,有时候我就是那只“猫”。怎样让自己不成为“踢猫的人”,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向身边的人发脾气。
假如我们的孩子遭受校园霸凌,我们应该怎么办?第一时间站出来保护自己的孩子,表明态度,我的孩子不能被随便欺负,一定要告诉他“有我在,不要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