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现在的我们,生活中被捆绑的事情太多,于是,我们也变得越来越有功利心。像我这样的小民,账上为数不多的余额,却感觉总被人惦记。
买单的时候,店家时不时的来个捆绑销售。原本只买一件东西,结果买了两件,或者是买了件更贵却不适合自己的物品,买完后悔还得安慰自己,美其名曰:消费升级。其实自己心里很清楚,不过是心理感觉,以为自己占得了几分便宜。
事实上,我失去了更多的东西。比如,我花出了比原计划更多的钱,买了不适合的物品成了消耗品,占据了我的生活空间,作新选择的时候挤压了我更有用的时间。
看吧!我开始不自觉的,用了“有用”这个价值观作为衡量标准,判定事物的可行性。在我们的观念里,对自己有利的事,就是“有用”,反之,就是“无用”。
02
我小时候上学那会儿,班级里举办表演活动什么的,孩子们大多是不积极的。有些家长给孩子灌输的思想就是,参与这些与读书无关的活动,是没有用的。这样孩子可以在未曾“请示”家长的情况下,也会直接告诉你,我妈妈不同意我参加。
我们那时候,就在讲台上,几个同学做小品表演,并不需要学生额外准备服装道具,甚至不用准备太多需要自己去加的台词,说到底是真正的重在参与,鼓励学生敢于展示自己。很遗憾,当时的情况却只有少数同学乐于参与。
90年代初期,在我长大的城市,教育观念还是与之前,没有太大的变化。就像后来,我的一位数学老师说她那时候刚大学毕业,她在大学学到的理念就明显与任教的学校不同,以至于一度被认为是教学很差劲的老师。偶尔在她班上培养出了拔尖的学生,却被认为是落网之鱼。
后来看看,确实是可笑至极。后来随着这位老师,培养了不少数学竞赛的学生,加上对教学评判的标准有了变化,她的才华才被认可。而事实上,产生前后巨大反差的原因,其实就是评价标准的不同。
老一套的教学标准,追求的是平均主义,后来革新的标准是培养拔尖人才。说白了就是吃大锅饭式的教育时代,一去不复返,人的思想如果还停留在原来的标准上,只会变得更加保守而已。
就像提倡素质教育一样,你以为是抛弃了单纯的应试考核标准,却在事实上证明,全方位的培养出一个全才,比培养一个专才还要艰难许多。评判标准还是在那里,只是变得更加隐晦而已。
孩子在高中之前,家长不让参与的学校活动,说不定就在未来的某一次考评中成了加分项。当年拒绝表现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也不会对社会上的其他人表现得有热情。不要怪孩子自私,完全是一副利己的考虑,这些全部都是在他们孩童时期,家长们“深刻教诲”的。
03
以前常有家长问某些教授专家,语文怎么样能学好。直到现在都还有人问,学英语不是为了考试的么。真的,真的不要再问这种问题。文科的学习,真的不是一场有用无用的讨论。
多读几本你们认为的“闲书”,说不定哪天就是用得上的好书,没有什么学习是只为了对考试“有用”才学,如果始终抱着这份心理,那学习者永远是知识的奴隶,被动的学习者。
听说,人只有在失意的时候,才能真正静下心来,阅读一些古代的作品。近期有报道称朴槿惠在狱中读传记《德川家康》,有人便推测此人一旦有机会还是会从政的。不评价个人的是非,只谈读书的这个行为,说明人活下去的信念是可以从阅读中领会的。
准确的说,其实没有人知道,到底什么是对自己有用的,又有什么是无用的。为什么还要活得那么计较呢?古人尚且懂得“无为”之道,今人却反倒不懂。我却认为,做个“无用”之人,甚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