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新网师第二次预习作业:
对比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与2022版,就教学内容,哪些方面做了调整?
如何调整的?这样的调整给自己的教学带来了怎样的挑战?
还有哪些疑惑?我有了哪些相应的举措?
当课程组长将这个作业内容发到群里,征询大家意见时,我在群里回复:“第一个关于内容的调整,感觉各路专家已经讲了很多了担心到时写出来差别不大,几乎雷同。”授课导师说:“第一个话题,雷同也不怕,一来说明大家还是看了一些讲座和课标,然后通过自己的笔把它整理出来,也是一种吸收和消化。(怕就怕在,有了很多现成的资源,大家都没利用好)二来还可以看看他们对后面话题的想法。作业不是为难同事们,而是通过作业促进大家多多学习。”嗯,这样一解释,我也就想明白了。因为作业只是让学员们选择其中的一项或两项来写,确实不是为难大家,而是看大家是否在思考。
那我就来写写新课标带给我的挑战吧,只能算是一个提纲。
【正文】
面对新课标,如何做一个更好的“数学使者”
1.如何精准确立每课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新课标确立了“三会”为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每一条里面有对应的核心素养表现,核心素养表现在小学阶段一共有11个核心词。这“三会”不是分割的,而应该是“三位一体”的。应该说,不管哪节数学课,都应该能体现这“三会”的融汇贯通,才是完整的数学课。
上面的内容,我已经记下了,可如何使用呢?还真有些难度。
比如,以北师版五年级上册的《小数除法》第一课时来说,最先进入的核心素养表现词是:运算能力。运算能力主要体现在数学思维,“学生能够理解数学基本概念和法则的发生与发展”。好像除了这个词语,还沾边的就是数感、推理意识、应用意识了。可是,要用“三会”的模板来描述的话,我可就犯难了。除了第二条,我可以变通一下,其他两条,我就不知道如何描述了。
2.如何更好的实施结构化教学?
“结构化教学”应该是在2020年就接触过,当时也在一个团队里对五年级的所有内容进行了思考与讨论,尤其是每节课的结构化板书,更是讨论的重点。
结构化板书有了,姑且不去论这个结构化是否合理,如何将之落地,却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就算课堂上呈现了结构化的板书,学生就有结构化的意识吗?答案一定是未必,那又该如何去强化呢?尤其是对结构化能力弱的孩子。
学生这几天宅家学习,通过做预习单——看微课——做练习的途径进行学习。对于这样的学习方式而言,每个学生都只能遵循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行学习,但我知道,大部分孩子都是奔着会做题的学习目的去的。他们不能自觉的完成结构化的学习,返校后,我们又该如何去弥补呢?
3.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数学?
如果给班级的学生分一下类,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属于主动学习数学类型。前些天恺的妈找我要一些计算单子,说是恺想做,宅家太无聊了。我发了6张计算单子给家长,小朱一鼓作气当天下午就做完就发我了,她妈妈说她自己已经把五年级上册的数学预习完了。对于这样的孩子,不会费老师的精力。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属于需要老师带一带,就可以跟上节奏。但也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属于对数学的感觉不强,他们对数学是无感的,所以那些——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对他们来说,需要很重的刺激才有可能实现。
身为数学老师,需要保护后面这三分之一的学生,不抵触数学,甚而至于可以引导他们喜欢数学,是一项最重要的使命。所以,这一条挑战,算是对个体学习的挑战吧。除了数学老师本身的魅力,多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如何通过数学学科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对数学引发兴趣,才是真正的着力点吧。
4.如何更科学的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评价?
新课标指出:通过学业质量标准的构建,融合“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形成阶段性评价的主要依据,采用多元的评价主体和多样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对自我监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我很看重“自我监控学习”,也可以说成学习上的自律。现在实行的数学学习评价,一学期一次,是不利于培养学生有“自我监控学习”的能力。是不是可以在实行徽章制呢?我首推的就是“诚信”章,一场考试,学生能够安静的独立完成试卷,遵守考场规则,三次就可以获得“诚信”章。再比如,“乐思”章,“善问”章,可以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呈现获得,“合作”章,通过常规课堂表现+活动课表现获得。每个徽章里还可以分为不同的段位,每个人都和自己比,这样才有利于“自我监控学习”。
当然,这只是我的初步设想,还需进一步考量。
【后记】今天在家听了一天的讲座,感觉自己离专业越来越远。主要是没有课堂吧,去年的写吧挑战我就写了好几篇关于课堂的文字。看脱口秀大会,那英说:“一个人还是要立足好自己的专业,就算你有时说话不好听,别人恨你,都是带着尊重的恨你。”这说明专业立足的重要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