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看这本书,只能说是缘分。我爱听故事,所以一向很少看散文杂文,撇开功利目的的专业书,基本上只看小说。此次看到这书的标题有趣,居然忍不住想看看。
先前没有看过先生的书和画,对先生只知其名,不知其人。而看过了这本书,也算是对先生的轮廓有了个最最最最基本的了解。书分为三个篇章,生活剪影、草木鱼虫、山水景致,收录了先生三十九篇(我竟然真的数了一遍)散文。内容很杂,涉猎面很广,文笔很平实,整本书都给我一种面对面聊天的感觉。我总在脑补一个画面,那就是我和先生面对面坐在饭桌前,两人一边就着花生米和腌咸菜,一边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我透过手机屏幕,听他絮絮叨叨给我讲胡同,讲压鸟儿,听他讲年关时候剪回去插瓶的磬口檀心腊梅和天竹,听他讲那些年昆明的雨、天山的松。这种感觉很奇妙。
看完整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一篇《岁朝清供》。翻到这一页,看名字就已经让我一头雾水,这四个字分散开了我明明都认识,连起来却完全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为此,我还特意去查了查“清供”。“清供”是在室内放置在案头供欣赏的物品摆设,比如各种盆景、插花、时令水果、奇石、古玩等,是用来用来为厅堂、书斋增添生活情趣的。先生这一篇,写的是花。大约是年关时间写的吧,从“岁朝清供”的画题写起,讲到生活里常供的腊梅、天竹、水仙,再一一展开,先是为自家院里的磬口檀心腊梅抱了两句不平,再写到江南一带的天竹果和画里画外的水仙,又从寒冷北方以萝卜蒜叶“清供”为穷家添色,写到广州繁花明艳,通篇信手拈来,却字字句句透露着生活趣味。“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
生活究竟是个什么,我是说不清楚的。偶尔聊起来,家里长辈大多都持消极态度,说着说着我便也觉得乏味无趣起来。而自己闷起来抑郁个几天后,又觉得不对,生活明明充斥着那么多有趣的东西。而到我看了先生三十多篇散文之后,在我看他从生活中每一个街角每一个画面中咂出味道、听他从每一声鸟叫每一处虫鸣里捕捉到乐趣之后,我发现,我终于还是错过了那么多。从前车马慢,难得到一处地方,总要仔仔细细去品去感,能花上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功夫去“看抓鱼”。而明明更便捷的我,似乎很少有那份闲心在阳光底下慢慢走。所以我逛过那么多寺庙,却没有留意到各地罗汉塑像之间的细微差别;转过那么多遍街角,却没有将视线停留在那些“生活”之中。先生能于细微处提炼出的趣味,大多都被我粗心大意的无视了。想想,难怪自己总是周期性的犯病,时不时地怀疑生活乏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