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大学,考研,学习
新传必考理论精讲 | 数字鸿沟

新传必考理论精讲 | 数字鸿沟

作者: 北大胡师姐新传考研 | 来源:发表于2020-04-15 23:09 被阅读0次

    在信息社会,信息就是财富。信息社会产生了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困者,正如物质上的富有者与贫困者一样。我们学习和理解“数字鸿沟”的原因不仅出于它是新传必考的经典理论,更是在于我们对社会不平等的一份关注。

    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与知沟假说(knowledge gap hypothesis)这两个概念在大家学习中很容易放在一起对比来理解,这并没有毛病。它们之间诚然有意义上的联系,但是学者为什么要赋予不一样的词汇来分别指称呢?这篇文章,我来梳理和辨析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和知沟假说(knowledge gap hypothesis)的概念,并总结两者的异同。希望初学的你,在一开始就能避开模糊两者的“坑”,开口说话或者笔试答题时能够准确清晰、夺取高分!

    知沟假说

    背景: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技术进步,传统大众媒介使信息的流通大大加快。人们试图通过大众传媒来改善社会成员获取知识贫富不均的现状。美国政府于1969年推出一个电视教育节目《芝麻街》,这一节目旨在帮助家庭贫困的孩子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以便解决入学后贫富家庭孩子的学习差距问题。《芝麻街》的确让家庭贫困儿童学到了比以前更多的知识。然而,相比家庭富裕的儿童来说,他们学到的还是不多,两者之间的知识差距并没有因此而减小。

    理论的提出:

    1970年,美国传播学者蒂奇纳(Tichienor)等人在一篇题为《大众传播的流动与知识差别的增长》的论文中,提出了“知沟”假说。

    “知沟”假说的具体阐述是: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概念中需注意的关键点:

    1、假说以社会经济地位为考察媒介效果的变量,而社会经济地位主要是以受访者接受正规教育的程度为指标。

    2、假说关注的是社会公共事务、科技新闻等与公共决策、社会发展相关的媒介内容能否为不同的社会阶层所获取。

    后续研究:

    蒂奇纳等对最初的假说做了修订,加入几个影响知沟大小的变量。

    1、 社区的同质化与否。在多元化社区,由于存在各种各样的信源,因而知沟便有扩大趋势;相反,在同质化社区里,人们的信息渠道虽不正式但相同,知沟则有缩小趋势。

    2、 议题的冲突性。当人们对某个议题感到冲突时,知沟也可能缩小。知沟引起的社会关切程度越大,知沟就越可能缩小。

    3、 除了大众媒介,人际传播等各种传播方式都在影响着知沟。

    这就使得知沟假说扩展到了更广泛的领域。知沟理论揭示了大众传播可能引起公众在这此方面的鸿沟,加剧社会不平等,对社会变迁有深远影响。

    数字鸿沟

    背景:

    据考证,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一词始于Lloyd Morrisett有关对信息富人(the information-haves)和信息穷人(the information haves nots)之间所存在的一种鸿沟的认识。不过,这里所谓的鸿沟,主要指80年代Apple II电脑时代,不同的社会群体在个人计算机占有率上的差异。

    数字鸿沟一词真正引起公众关注则是1995年美国商业部电信与信息局(NTIA)发布的题为《被互联网遗忘的角落:一项有关美国城乡信息穷人的调查报告》中对数字鸿沟现象的具体描述,报告详细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不同阶层人群采纳和使用互联网的差别。从此,有关数字鸿沟的报道和研究文章不断出现。

    数字鸿沟的定义:

    关于数字鸿沟的定义目前己有许多。有代表性的提法是国际电信联盟(ITU)的定义:“数字鸿沟可以理解为由于贫穷、教育设施中缺乏现代化技术以及由于文盲而形成的贫穷国家与富裕发达国家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年青一代与老一代之间在获取信息和通信新技术方面的不平等。”

    数字鸿沟的4个方面表现:

    A:Access. 互联网的接入与使用渠道;

    B:Basicskills. 指数字化时代需要掌握的“信息智能”;

    C:Content. 指网上内容;

    D:Desire. 指个人上网的动机、兴趣。

    第一,互联网的接入与使用渠道。在此,资金壁垒是信息沟产生的主导因索,而这一壁垒又来源于社会各阶层经济差异。

    第二,数字化时代需要掌握的信息智能。群体间利用互联网的能力高低不同,享受的实惠也不同。

    第三,网上所传播的内容不同。谁主导了网上产品,谁拥有话语权,决定了谁能更好地从网络中受益。

    第四,个体兴趣与动机。这是从微观层次上关注信息沟。兴趣与动机与前面三者之间也有着千泛万缕的联系。这四个方面形成着互联网用户在信息获取和利用方面的鸿沟。

    二级数字鸿沟:

    第一级数字鸿沟:数字技术的接入

    第二级数字鸿沟:数字技术的使用

    对数字鸿沟的这两个维度的研究,较为清晰地勾勒出了数字技术的分布和应用不平等的社会景象。讨论数字鸿沟,不应只考虑在信息技术拥有上和接入上的差距,还应该考察不同人群在使用信息技术上的差别。单纯提供电脑或上网的环境,并不一定能真正消除数字鸿沟,仍然存在信息技术的使用质量和效率上的差别,即“二级鸿沟”。

    Q:在智能手机普及的当下,数字鸿沟是否已经消失了?

    A:首先,问题中“智能手机普及”这个前提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有待商榷的。目前城乡有别、贫富分化,大城市在使用最新版的苹果手机时,黑白屏的诺基亚还是在农村很实用;我们爷爷辈的老人在使用我们淘汰掉的手机,2G时代对他们来讲还没有成为历史。

    其次,如上所述,数字鸿沟存在两级:接入与使用。在接入层面上,数字鸿沟呈缩小趋势。智能设备已较为普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7.72亿。国家的宽带中国政策也在努力弥合信息基础设施的差距;在使用层面上,数字鸿沟很难短时间内解决。当谈到互联网的使用,主体的互联网使用能力和技能(Basicskill)、对内容的兴趣(Desire)以及互联网内容(Content)的适应性,都影响着第二级数字鸿沟的弥合。当前网上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的同时,内容又有细分化垂直化的趋势,不同群体由于不同的数字素养和兴趣取向,在信息获取和使用上会出现更大的差异。

    总之,我们要缩小数字鸿沟,在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必须强调培养公众数字和信息素养。数字鸿沟的概念非常强调接入和使用两个层面,在满足A(access)的同时,要考察B、C、D这几个因素,才是全方位的把握了数字鸿沟,在分析时可不能顾此失彼哦。

    数字鸿沟包含的3个方面典型特征(美国学者Pippa Norris提出):

    全球鸿沟:指的是发达社会和发展中社会之间在接入网络方面的差距;

    社会鸿沟:涉及每个国家中信息富足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差距;

    民主鸿沟:是指那些使用和不使用数字资源去从事、动员或参与公共生活的人们之间的差别。

    “知沟”与“数字鸿沟”概念的异同比较

    相同点:知沟假说和数字鸿沟都把社会结构因素纳入传播效果和功能的讨论。受教育程度、社会经济地位、社区环境等因素形成着不同群体的知识或信息获取的差距,这样的差距又反过来影响社会经济地位等。它们揭示了大众传播和新数字技术引起公众信息获取鸿沟、加剧社会不平等的可能性。

    不同点:知沟假说主要关注大众媒体的知识传播效果,即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的人群,通过大众传播获得的某一方面的知识或信息差距有扩大的趋势;数字鸿沟主要用来说明人们对信息传播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采纳和使用上存在的差距。

    本篇文章适合搭配新传教材书目阅读理解,加深记忆。

    参考文献:

    [1]王晓晴.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理论再探[J].当代传播,2006(06):56-57.

    [2]陈艳红.数字鸿沟问题研究述评[J].情报杂志,2005(02):87-89.

    [3]金兼斌.数字鸿沟的概念辨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01):75-79+95.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新传必考理论精讲 | 数字鸿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rmkvhtx.html